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第121章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等文中引用

解读

只有在事情开始之时,抓住趋向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习近平引用这个典故,说明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他认为:“机会需要创造,创新才有机会。”中国和美国都富有创造力,在推进两国关系发展上,尤其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而创新。

这则典故,提出了创新中一个“时”的问题。创新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找到“风口”。在外交上,这样的“无声”“未形”,是以创新思维来不断挖掘合作潜力、培育合作亮点。在科技上,这样的“无声”“未形”,则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把握科技发展的大势,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如果说“底线思维”揭示了“防患于未然”的道理,那么这样一种“创新思维”则是为了抓住“起于青之末”的先机。

原典

王复召被曰:“将军许寡人乎?”〔被〕曰:“不,小臣将为大王画计耳。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而万全。文王壹动而功显万世,列为三王,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

——〔东汉〕班固《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释义

伍被,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谋士,名列淮南王府“八公”之一。据《汉书》记载:刘安想谋反,伍被多次谏阻,刘安大怒,囚禁了伍被的父母。刘安再次召见伍被时问:“将军答应寡人了吗?”伍被回答“没有”,并引用“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进行劝谏。意思是:聪明的人可以于无声处听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懂得未雨绸缪。

遗憾的是,刘安听不进伍被的劝告,仍一意孤行。伍被深陷其中,无法摆脱,只得将刘安谋反一事密报朝廷。刘安最后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伍被也因曾为刘安出谋划策而被诛杀。

另外,在《汉书·匈奴传下》,黄门郎扬雄在劝谏汉哀帝接受匈奴单于朝见的上书中,也引用了“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只是词序变换,表述稍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