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第18章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在这次讲话中还引用“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等,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环保意识。

习近平一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当选总书记之后,他一直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样的论断,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挥之不去的雾霾带来的“会呼吸的痛”,地下水污染引起的普遍忧虑,植被破坏造成的沙漠化问题……多年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更容易催生社会层面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理解,我们为什么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为什么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为什么党的十九大把“美丽”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文明”从国家决策层面不断得到强调、重视和提升,表达着一个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觉醒。

原典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战国〕荀子《荀子·王制》

释义

《荀子·王制》阐述了荀子的政治思想。上面这段话是荀子关于圣王之制下天人关系的论述。

荀子主张当自然界的动植物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时,必须实行“时禁”:“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荣华:草本植物开花为“荣”,木本植物开花为“华”。鼋(yuán):鼋鱼。鼍(tuó):扬子鳄。罔罟(gǔ):渔猎的网具。别:子体离别母体,即生育。意思是:植物在开花生长的时候,不许进山砍伐,鼋、鼍、鱼、鳖、泥鳅、鳝鱼在繁殖的时候,不许将渔网、毒药投入湖泽,以确保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荀子认识到,动植物有其生长发育的规律和过程,人类向自然索取要有度,即“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