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 第150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中国外交重视大国担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话出自《礼记·礼运》,表达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对理想社会治理模式的追求。“天下”是儒家文化独有的概念,不同于“国家”,也不等于“世界”或“全球”。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诞生于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国家”存在的前提是“主权”和“边界”,而“天下”则超越“边界”,覆盖文明所及的普罗大众。相比于政治意味浓郁、略显冰冷的“国家”,“天下”则带有强烈的道德关怀和理想情结,具有更强的“平民”指向。与“天下”对应的是“大道”。“大道”是最正确、适用最广的理念、理论和思想,也是最美好的治理模式。中国历代杰出政治家向来重道轻利,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只有大道行于天下,才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习近平使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古语,显示了中国外交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怀。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将当前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思想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也告诉国际社会,中国有追求和平、合作、平等的文化基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基于悠久深远的文化传统,我们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坚持绝不会动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二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当时,反殖反霸、寻独立、求解放的浪潮风起云涌,新生的民族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国、印度、缅甸顺应历史潮流,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当年印度曾经高度评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如果所有国家都切实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就能避免绝大多数冲突和战争。习近平指出,“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但是,“国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还远远没有实现”。重要国际组织中,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和话语权还得不到充分保证;重大国际问题中,双重标准还在持续制造“国际冤案”。对不同政治制度的区别对待、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待遇仍然是实现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障碍。

要切实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国际公平正义,需要国际社会广泛参与,更需要大国发挥引领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新生力量,尚且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领了国际关系的积极方向。而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远超当年,中国会提出什么样的“中国方案”,能提供哪些“公共产品”?这些都备受外界关注。

习近平认为,天下大同的根本是公平正义,任何规则、规范和法律,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可喜的是,完善全球治理、维护国际和平、推动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由于中国海外利益的迅速扩展,国际局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国民神经;随着中国与世界日益深度融合,国际和平能否长期维持、公平正义能否切实实现,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

中国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国际公平正义既关乎国际道义,也关乎切身利益,承担大国责任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内外舆论的共同期待。在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我们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话语权和投票权;我们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数最多的国家;我们与主要发达国家一起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努力彰显了新兴大国的责任和作用,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仅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的贡献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