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 第76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重视和善于学习是转变作风的重要内容

未知

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要善于挤时间。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中央强调要转变工作作风,能不能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第十九章,原文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阐明了治学求进的道理。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旨,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而在于修身养性。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说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践。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因此博学乃为学的第一阶段。不经历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第三阶段的“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如果说“慎思”是自我拷问和批判的话,那么,“明辨”则是相互之间的拷问和批判。“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习近平针对某些同志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为借口放松学习,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很有现实意义,因为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工作作风转变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

毛泽东曾说过,在青年时代他看了《共产党宣言》等三本马克思主义书籍,特别深刻地铭记在心中,从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他受到“左”倾路线的打击被撤职后,说了三个字:“读书去。”通过读书,他更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信念。邓小平也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起点。”在“十年动乱”中被打倒,并被下放到江西新建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时,他读了许多古今中外书籍,特别是大量的马列著作,并且在每天去上班的路上和散步中,思考着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信念和意志更坚定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后,他仍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它是科学。

习近平当年就是带着一箱子书到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的,他给自己定的座右铭是:“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他边放羊边看书,当地村民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习近平也自称“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只有善于学习,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才能不断进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与能力。善于学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攻无不克、永葆生机的优势所在。领导干部具有广博的学识,才有可能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不放过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理论难点问题和群众疑点问题,带着问题学,才可能学到理论和知识的真谛以科学分析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只有踏踏实实地实践,去改变存在的困境,才能使学习获得真正的效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