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 第79章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未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欧美同学会是由中国留学海外各国归国同学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1913年10月由顾维钧、梁敦彦、詹天佑、蔡元培、颜惠庆、王正廷、周诒春等人共同发起,遵循“修学、游艺、敦谊、励行”的宗旨,旨在团结海内外留学人员,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步的思想理念,为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留学生工作,欧美同学会成立80周年、90周年之际,江泽民、胡锦涛都出席庆典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以说明人才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更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乃民族复兴之根本。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出自北宋学者胡瑗的《松滋县学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意思是,治理好国家要靠人才,培养好人才要靠教化,而教化的根本在于兴学办校。

胡瑗(993~1059)是北宋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开山人物之一。王安石称他“天下豪杰魁”,范仲淹尊之“孔孟衣钵,苏湖领袖”,朱熹说他“百世可法”。胡瑗怀有教育兴国的梦想,毕生从事教育。“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这段话,从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中,阐发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人才”与“天下治”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他对人才之于安邦定国的关键作用的独到见解,即人才兴,则国运昌,而国运昌,则能广纳天下英才。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断印证了这个论断:得人才者得天下,任贤能者国家兴。

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以及欧美同学会的百年历程,指出近代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大批归国人员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强调留学人员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

在全球化时代,人才竞争也进入国际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就是人才竞争,或者说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说“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走出国门奔赴海外求学者愈来愈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效力。“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目的就是“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

习近平的讲话,虽然是面向欧美同学会,但是他所指的“人才”却不限于海外人才,而是“天下之英才”。因为只有真正认识到“贤才,国之宝也”,认识到人才乃立国之本,重用、善用国内外一切优秀人才,民族复兴之梦方有望顺利实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