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 > 第10章

一、什么是信仰

一、什么是信仰

习近平: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picture
总书记原声4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是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讲话当中他强调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总书记引用了一句古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是哪位古人说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有着怎样的启迪和教益呢?

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我们讲解。

经典释义人王立群:

picture
王立群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所讲的。王守仁的另一个名字很有名,叫王阳明。王守仁这句话出自他的《教条示龙场诸生》这篇文章。“教条”就是信条;“示”是宣示的意思;“龙场”指龙场驿,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贵州省的修文县;“诸生”是指在龙场驿跟随王守仁学习的弟子。所以,这篇文章它实际的意思是王守仁写了一篇告示,教导所有在龙场驿跟他学习的弟子,必须遵守的几个信条。这几个信条中间的第一条就是讲的立志。立志的第一句话就是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那么王守仁为什么会在偏僻的龙场驿写了这篇告示呢?这是缘自一封奏疏。原来是明武宗继位以后,不理朝政,而把大权给了当时的宦官刘瑾,所以,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就把持了朝政。这件事情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首先是顾命大臣、大学士刘健上疏,要求明武宗罢免刘瑾,但明武宗听不进去,反倒把刘健免职了。

正是在这样一个近乎白色恐怖的朝堂之上,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出来了。王守仁就给明武宗上了一道奏疏,提出来要罢免刘瑾,而且要处死刘瑾,这件事情更大程度地激怒了明武宗。明武宗就下令,把他贬到今天贵州省的修文县,也就是当时的龙场驿担任驿丞,一个很低微的小官。

王守仁到了这里以后,就写了我上面说的那篇公文,所以说王阳明是一个把志向看得非常重要的人。12岁的时候,王阳明问他的老师,天下第一等要紧的事是什么?老师认真地考虑了一番告诉他,读书、科举、做官。王阳明不认可。王阳明认为,天下第一等要紧的事是做圣贤。所以王阳明从12岁就立下做圣贤的壮志,他一生无论是在困境或者是在顺境之中,始终坚守这个理想,坚守这个信念,坚守这个志向。

思想解读人黄一兵:

王阳明用他一生的思考和实践,告诉我们,欲成大事者,必立大志,而这个“立大志”的背后就是伟岸的信仰。

信仰并不是天生的。很多时候,信仰都是一个选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它成为人们的信仰,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没有人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它还是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留学生的故事。这个留学生可不一般,他所就读的大学是世界著名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他还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他家良田广布。“广”到什么程度呢?有一种说法叫作有着“鸦飞不过的田产”,就是说他家的田地大到连鸦雀都飞不过去。他家所拥有的雇农达到1500多人,而他们家的人口是多少呢?也就是30多人。也就是说50多个雇农养活他们家的一口人。大家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大的家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族成长起来的人,却坚定地走上了为人类求解放的道路,坚定地信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人,家乡的老百姓称他为“菩萨”,毛泽东同志称他为“农民运动大王”。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著名革命家彭湃同志。

尽管革命的道路异常艰辛,但自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彭湃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大革命失败以后,彭湃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但是他坚贞不屈,最后为了信仰而从容就义。牺牲的那一年,他年仅33岁。彭湃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完美阐释了什么叫作信仰。

那么,为什么要有信仰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请扫下面二维码观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