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 > 第23章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体现是什么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体现是什么

习近平: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picture
总书记原声14

经典释义人杨雨:

这是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引用了两句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两句诗出自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的著名诗篇《望阙台》。戚继光,相信大家都如雷贯耳。他出身将门,父亲戚景通就是一位将军。戚景通在55岁的时候,才得了这么一个儿子,算是老来得子。但是,戚景通并没有一味地、毫无原则地溺爱儿子,而是从小就严格地教导他,他给儿子取名“继光”,就是希望他将来能够继承将门家风。

嘉靖三十四年,27岁的戚继光奉命调防浙江,这正是当时倭寇活动尤其猖獗的地方。来到浙江之后,戚继光深刻地意识到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于是他排除万难,组建了一支“戚家军”。正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在戚继光的指挥下,戚家军横扫倭寇,让沿海人民重新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建立了彪炳千秋的不世功勋。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又奉命调援福建,继续荡平沿海的倭寇。

这首《望阙台》,正是戚继光写于镇守福建的时候,望阙台本来是一处高台的名字。“阙”,本义是指皇宫,这里当然是代指朝廷。戚继光用《望阙台》这个诗名,其实就是表达了他无论身在何处,始终心向神京的耿耿忠心。《望阙台》全诗是这样写的:“十载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其中最后一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作“洒向千峰暮叶丹”。

“十载”,在这里是一个取整的数字,戚继光从浙江再转战福建,前后大约是十年的时间。“十载驱驰海色寒”,他在祖国的沿海一带抗击倭寇,这一路的艰难险阻真是一言难尽。“孤臣于此望宸銮”,“宸銮”的本义是指皇帝的车驾,这里当然也代指京城,那也是国家的心脏所在。戚继光奔走边疆,孤悬海岸,但他始终心向朝廷、心向家国。正是这颗热烈的报国忠心,才能够让他克服无数的困难,取得抗倭的决定性胜利。“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我觉得“繁霜”这个词用得真是绝妙。它既是写实,因为正是秋天的繁霜催红了漫山遍野的红枫;但它也是比喻,用繁霜和心头奔流不息的报国热血相比拟,那千峰万壑的一片火红的枫叶,不正是戚继光一片热血丹心的最好反映吗?繁霜、红枫,热血、丹心,既是戚继光高超的诗歌技巧的表现,也是他一腔爱国热忱的真实流露。

思想解读人王杰:

感谢杨雨教授的讲解。第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体现是什么?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两个相统一”。

第一,爱国与爱家相统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家与国从来就没有分离过。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的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哪来的国家的繁荣发展。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二,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每天,林海晨都会无数次与他的父亲“相遇”。2018年,他的父亲——“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院士,被增选为全军挂像英模。从此,他父亲的挂像便与董存瑞、邱少云等一起悬挂在了他时常经过的走廊上。

画像的主题是林俊德倾注了一生的事业——核试验。为此,他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了52个春秋,却因临终前的举动,让全中国认识了他。

(屏幕显示:林俊德与亲属对话)

林俊德同期声:

C盘弄完了吗?C盘就做完了。

林俊德亲属同期声:

C盘弄完了,好,我知道。那还要弄哪儿?把D盘弄了,是吧?

思想解读人王杰: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他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那一刻起,他便开始抓紧时间,整理电脑里几万份要解密的机密文件和没有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

(屏幕显示:林俊德与亲属对话)

林俊德亲属同期声:

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

林俊德同期声:

坐着休息,坐着休息,不能躺,一躺就起不来了。

(屏幕显示:林海晨讲话)

林海晨同期声:

他下了床,就不愿意上床,他说我们搞核试验的不怕死,最缺的就是时间。

思想解读人王杰:

picture
林俊德找寻回来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而像这样拼命一般的工作,对林俊德院士来说,并不陌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在欢呼的人群之外,几个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正拼尽全力地奔向烟云。这其中,就有年仅26岁的林俊德。

这是林俊德拼命找寻回来的设备。正是他带领小组用土办法自主研发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准确记录了冲击波的数据,成为证明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重要依据。

(屏幕显示:林俊德讲话)

林俊德同期声:

大家的爱国热情还是非常高的,搞这工作可不是说像一般的技术员工作,大家总想在这里边给国家尽点力。

思想解读人王杰:

自此,林俊德扎根大漠,将一生奉献给了核试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5月31日是林俊德的忌日,林海晨再次踏上了为父亲扫墓的旅程。

马兰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为核事业献身的无数先烈,葬在这里,是林俊德最后的遗愿。

(屏幕显示:林俊德讲话)

林俊德同期声:

我因为穷出身,如果没有解放,没有共产党建立人民政府帮我上学,我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人要有良心,国家、人民培养了你,你总要给国家、人民做点事。

思想解读人王杰:

像林俊德院士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国尽忠。从小就深受岳飞“精忠报国”影响的习近平,更是将“精忠报国”四个字铭刻心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在他心中的崇高和分量。不论工作多么繁忙,总书记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每年,习近平总书记总会走进边防哨所、贫困山区、工厂车间等基层一线,看望慰问边防士兵和困难群众,与人民在一起,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坚守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为国家为人民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第三,如何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呢?大家请看大屏幕。(请扫下面二维码观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