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 > 第36章

三、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三、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picture
总书记原声24

习近平: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经典释义人杨雨:

这是2019年4月28日,总书记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一段讲话。在这段讲话里面,总书记引用了一处典故:“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两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唐纪五十·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年》。

当时的名臣陆贽对唐德宗提出了均节财赋的六条建议,其中第二条就提到了“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这就明确提出了土地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度的,所以人们对土地的索取也应该有一定的“度”,要有所节制。因为土地的肥沃与贫瘠、产出的多少,那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是相对比较恒定、比较稳定的,而人们使用多少、耗费多少,关键在于人自己的衡量和把握。显然,陆贽是用这段话来劝谏唐德宗要懂得量入为出,让土地和人民都能够得以休养生息,这才是国富民强的长久之计。

当然,陆贽的这种思想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古老的思想智慧一脉相承下来的。比如说,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设置“环境保护部”的国家。早在西周王朝的时候,就有一个部门叫作“虞”,其官员又称为“虞人”,主要的职责是掌管山泽禽兽之事。像《礼记·月令》里面就有这样明确的规定:“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这就是说,季夏之月正是树木生长很茂盛的时候,政府就会派遣虞人去视察山林,严禁砍伐树木。你看,是不是跟我们现在实施的封山育林、伏季休渔制度一脉相承,并且行之有效的呢?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确是生态文明的真谛。自觉主动地为自然创造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其实也是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更加宽裕、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感谢杨雨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接下来,我想讲一下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大问题: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第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个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高投入、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另外,就是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对于空气、水、土壤污染进行综合整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同时,还要加大绿化国土的行动,推动植树造林,应该说植树造林是修复生态的一个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可以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无论工作多忙,他总在清明节前后亲自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屏幕显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同期声:

生态建设,绿化是很重要的。要建立绿色屏障,人们都应该生活在绿荫之中,这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三代塞罕坝人建林场,把荒原变成林海这样一个事迹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赞扬塞罕坝林场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是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这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所以整个是一个荒原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塞罕坝人决定改变这种状况。经过50多年的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现在整个塞罕坝荒原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工林海,创造了把荒原变成绿海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辉煌篇章。

主持人康辉:

2019年9月,就在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河北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也荣获了全国“最美奋斗者”的表彰。而今天,我们把这些“最美奋斗者”当中的几位代表请到了节目的现场,欢迎他们!

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这是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的代表,今天在《平“语”近人》的节目现场齐聚一堂。那我们就从第一代塞罕坝人陈阿姨开始,给我们讲讲当年艰苦创业的情景。

陈彦娴(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务林人):

我们刚去的时候,没有房屋,我们住的都是窝棚、马棚、仓库,还有那个很低矮的茅草房。像夏天的时候,外边下着大雨,屋里下小雨。外边雨停了,屋里还在滴水。最难熬的其实是冬天,因为冬天塞罕坝气温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当时我们就睡在这个铺着一层莜麦秸的草屋里。睡觉的时候要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子。然后,早晨醒来的时候,棉衣、棉裤、被子上、眉毛上都是霜。

在1962年和1963年造林失败了,后来找到原因以后,1964年,在马蹄坑作业区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造林,这一次造林成活率达到97%左右。所以,坝上造林成活了,给了我们信心,我们才坚持、坚持、再坚持,把塞罕坝绿化到现在这样的百万亩林海。

picture
陈彦娴

主持人康辉: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当中还能有那么认真扎实的工作,让一棵一棵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谢谢陈阿姨,谢谢!

张先生,您是第二代塞罕坝人,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作“创业难,但守业更难”,今天的塞罕坝人在做什么?

张利民(塞罕坝林场第二代务林人):

picture
张利民

我们要接好老一代塞罕坝人交给我们的接力棒,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代带着一代干,一张蓝图干到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建设好、经营好、保护好塞罕坝的林海,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持人康辉:

今天,塞罕坝无论是从环境还是从条件来讲,已经和当年相比发生了太大的变化,那么今天的年轻人是怎么理解塞罕坝精神的?

郭志睿(塞罕坝林场第三代务林人):

我们作为林场的第三代,一定会继承老一辈“功成不必在我”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将塞罕坝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picture
郭志睿

主持人康辉:

谢谢各位,向你们致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把我们的绿色发展,把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接下来,我们继续有请思想解读人王炳林教授为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下面我讲第二点,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我们说,绿色发展是与我们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相关的一种深刻变革,它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必须用制度、用法律来保障。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加大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像“水十条”“大气十条”等严格的法律制度。2014年,也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划出了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

现在,我们通过努力,绿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使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塞罕坝不再是“飞鸟无栖树”,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应该说,当今绿色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只要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们就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环境,就能够更好地赢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明未来。

主持人康辉:

非常感谢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王炳林教授、经典释义人杨雨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这也提示我们,我们还有这样的使命在身上,要肩负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时代重任,我们要把这个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下去,共同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地球家园,共同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美好的未来。

亲爱的朋友们,在本期节目的最后,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起诵读和绿色相关的经典诗篇,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古代先贤的生态智慧,再次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所在。

【经典诵读环节】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