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 > 第44章

三、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picture
总书记原声30

经典释义人康震:

这是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这段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两句诗:“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它出自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庾信的《徵调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说吃着树上结的果实就想起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里边的水就想到了河水的源头。一句话,饮水思源。庾信在当时那是数一数二的大诗人。他本来是南朝人,奉命出使西魏,结果,到达了西魏的首都长安之后,西魏攻克了江陵,他所在的梁朝灭亡了。当时西魏的统治者非常欣赏庾信的才华,就把他留在了长安做官,但他依然非常思念故乡,常常写诗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乡情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两句诗可真是表达了他对故土无比的思念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这就是要求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本源。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是具备文化自信的坚实的基础和优良传统的。在中国的古代,这种文化的源远流长给我们提供了雄厚的底气。比如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当时的长安兼容并蓄,文化上充满着强烈的自信,这就是后人眼中引以为豪的盛唐气象。也正因为如此,一代“诗仙”成长在盛唐时代就不足为奇了。李白是一位大诗人,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水平在当时真是首屈一指。这是他的本钱,这也是他的自信所在。贺知章见了他,惊呼他为“谪仙人”,从天上下凡的神仙;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也说自己“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唐玄宗要召见他,他很兴奋,写了两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在长安不得志,离开长安,依然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

所以,纵观古今历史,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地奋斗!

主持人康辉:

谢谢康震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正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榜样,他尤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访问、考察、会议上,在讲话、文章、论述中,他多次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华章佳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这个节目的原因。

当然,今天我们说的文化自信不仅仅包含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有很多的思想内涵。接下来,我们请思想解读人徐川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徐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那么,为什么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地位最为独特和重要呢?第三个问题: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这段精彩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三个努力维度。

第一个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实,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就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一以贯之。

30多年前,当时厦门市委、市政府筹措资金,维修位于鼓浪屿的八卦楼,但是钱很快不够用了。当时厦门经济特区刚刚扩大到全岛,到处都急着发展经济,到处都缺钱。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之下,正是在时任副市长习近平的关怀之下,才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历史命运。习近平说,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整修后的八卦楼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因为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八卦楼和其他的52栋建筑一起,成为了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后来接受联合国申遗专家评估的时候,得到了联合国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维度:继承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我们由烟波浩渺的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画舫起航,来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根据地,后来又北上抗日,喝着延河水,“双手搂定宝塔山”。最后,从太行山东麓的小村子“进京赶考”,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想和思政课教师再做一些交流。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了解、亲近我们的革命文化,有哪些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唐忠宝:(江南大学教授)

picture
唐忠宝

因为总书记也多次讲,我们也发现一个情况,就是现在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语言方式、接地气的方式,让大家去接受革命文化的学习。

打个比方,我们有一期讲党史,老师起的题目叫《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现状》。但是学生团队就会觉得这个题目其实不够生动,所以他们就帮我们改了个题目,叫《那年·那湖·那船:从1921南湖画舫说起》。当然,还有一期讲的是“五四精神”,按照我们老师的起法,题目叫《谈谈五四精神和五四运动》。学生觉得这个题目还是缺少新意,不够生动,所以学生帮我们润色的题目叫《以青年之名,承青年之约:跨越百年的纪念》。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觉得语言方式可能要转换。

当然,除了好的方式之外,可能还有好的素材、好的内容。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是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本市,甚至本校的红色资源。就打个比方,我在江苏工作,江苏有很多红色文化的资源。比如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我们甚至可以组织我们的学生直接到革命事件的发生地,包括革命的圣地,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去现场感受先烈们、先辈们的英雄事迹,进而增强我们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思想解读人徐川:

好,谢谢唐老师!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三个维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革命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我们又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些先进文化的背后,是为国家、民族、人民,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一系列英模、劳模、道德模范和时代楷模。

黄大年、王继才、袁隆平、黄旭华、叶培建、黄文秀……他们诠释着新时代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他们诠释着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坚定着我们的脚步,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向前。

国家的强大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又是国家强大的深层动力。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那样,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谢谢大家!

主持人康辉:

非常感谢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徐川教授、经典释义人康震教授带来的精彩讲解。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信。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就是我们的自信!

亲爱的朋友们,在节目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起诵读经典篇章,让这些经典篇章再次唤起我们内心那份自信的勇气和力量!

【经典诵读环节】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