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党史故事 > 第29章

东北抗联“八女投江”

东北抗联“八女投江”

故事原委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故事延展

这里讲一讲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的故事。

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女战士,是14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她们隶属于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

1938年下半年,日军为把东北变为侵华战争战略基地,增调重兵赶赴东北,东北日军一时达到60万人。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加紧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采取增建“集团部落”、推行“保甲连坐法”等,隔离东北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联系,竭力破坏抗日联军生存条件。东北抗日联军进入最艰苦阶段。

为此,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决定以第四、五军为主力,向五常、舒兰老游击区西征,牵制日军“讨伐”,打通与南满和热河的联系。西征部队于1938年7月翻越老爷山,突入五常境内,遭到日军追堵围攻,无法与前来接应的抗联第十军会师。战至11月底,第四军军长李延平等牺牲,其余部队突围东返。

乌斯浑河畔的枪声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西征部队东返途中,1938年10月抵达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一带。“乌斯浑”在满族语言中是“汹涌的河流”之意。

当时,西征部队经历西征东返,连续作战,尚有100多人,原来20多人的妇女团还有8人,长途跋涉,道路泥泞,缺食少穿,疲惫不堪。于是,部队在乌斯浑河西岸宿营。此处有个渡口,昔日可以徒涉。这时因气候反常,秋雨连绵,河水暴涨,难以徒涉。夜幕降临,部队燃起篝火,以待天明,战士们纷纷取暖,烤衣服和鞋子。

万万没有料到,有人发现了原野里的火光。此人参加过抗联,后叛变投敌,成为日本密探。他熟悉抗联活动方式,一望便知这是抗联的篝火,立刻报告日军。

当晚,日军指挥官调兵遣将,集结千余兵力,因夜间不知抗联部队虚实,不敢轻举妄动,一面隐蔽接近抗联部队营地,一面等待天明弄清抗联部队情况后发起攻击。

1938年10月20日拂晓,日军向抗联西征部队发起突然袭击。这时,没有渡船,指战员们正在准备徒涉过河。

“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因为抗联部队男女战士分开宿营,八位女战士宿营地与主力部队宿营地有段距离。战斗打响时,八位女战士隐蔽转移到乌斯浑河畔灌木丛里。日军并未发现八位女战士,而是背朝她们,集中攻击男战士宿营地。抗联战士奋起反击,组织转移。在日军枪林弹雨的火网下,显然无法向东渡河,只有向西进入森林。

日军早有预谋,重兵包围,火力覆盖,紧追不放,企图全歼抗联部队。形势极为严峻。这时,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八位女战士在日军后面开火了。当时,如果她们继续隐蔽,或者悄悄转移,完全有可能脱离险境。然而,八位女战士毅然决然,主动开火,宁可暴露自己,也要掩护战友转移。她们以自己的生命吸引日军火力,给主力换来突围机会。

部队主力转移后,发现八名女战士已陷入日军重围之中,立即返回接应,却难以帮助她们突出重围,只能在八位女战士让他们赶快撤退的呼喊中,忍痛转移到密林深处。

英勇的八位女战士在乌斯浑河畔与日军激战,子弹打光,宁死不屈,毁掉枪支,挽着手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投入河中,壮烈殉国。她们视死如归的壮举充分显示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她们的忘我牺牲精神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

历史永远记下了她们的名字。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安顺福。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13岁。

“八女投江”的英雄故事将在中华民族世代流传,永志不忘。

故事启迪

“八女投江”时,她们正值青春年华。可谓生如鲜花之灿烂,死如松柏之常青。“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顶天立地、视死如归,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英勇精神,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如今,她们为之献身的抗日战争早已取得胜利,她们不屈的身姿也已铸成永远的丰碑,但她们并未故去,她们的生命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得到永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