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党史故事 > 第71章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故事原委

2004年11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中说,“像领导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英模人物那样,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公仆,做一个忠诚正直的党员,做一个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领导干部。”

故事延展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崇高、忠诚、无私,使亿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他就是两次进藏工作、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的中共阿里地委原书记孔繁森。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

孔繁森,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以“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明志。孔繁森援藏本来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自治区党委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征询他的意见,他回答仍很痛快:“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在岗巴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有一次,他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当地的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30里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才抢救过来。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

光阴似箭。1988年,结束第一次援藏任务、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时,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他面前。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二次进藏。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其实,孔繁森家里确有不少困难: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人肩上。

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91年,一次车祸把他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烧昏迷。住院治疗期间,他得知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时,便不顾高烧未退、眼睛充血,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三个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哭喊着扑到他的怀里。不久,他再次来到羊日岗乡,决定亲自承担起抚养这三个孤儿的责任。

一个人孤身在外,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那时,曲尼12岁,曲印7岁,贡桑只有5岁,睡觉时经常把尿撒在床上,他就不厌其烦地换洗床单。看到孔繁森一人抚养三个孩子负担太重,拉萨市市长洛桑顿珠领走了曲尼。

尽管孔繁森自己的家庭负担比较重,但每次下乡,他总要把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了。收养孤儿后,经济上更加拮据。过去他一个人,生活上能凑合就凑合,可他现在不让孩子们受委屈。

1993年春的一天,孔繁森悄悄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看着他那已经斑白的鬓角,婉言劝道:“您这么大年纪了,不适合献血。”

孔繁森连忙恳求道:“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

于是,就有了一张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献血证明,上面写着:兹有孔繁森同志于1993年曾先后三次来我库自愿献血900毫升,已按医院规定付给献血营养费900元整。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诗中所写,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满。他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6年。按说,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然而,他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驱车向西,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阿里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比其他地区缓慢,群众生活仍比较贫困。自治区领导同志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1993年4月,孔繁森赴阿里上任,主持召开地委、行署联席会议。他给大家布置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寻找阿里发展的优势,从困难中寻找光明的前途。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南方的边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从班公湖到喜马拉雅山谷地,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旅途虽然艰苦,但孔繁森却风趣地对随行的同志说:“高原上的水绝对没有污染,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矿泉水,等开发出来得用美元来买呢!”他那乐观的情绪,常常感染着周围的同志。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高原生活,一场严重的感冒有时就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而孔繁森恰恰一到阿里就感冒了,咳嗽不止。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就大剂量地服药,甚至一边输液,一边工作。一个多月下来,体重减轻了14公斤。由于过度劳累,他的直肠纤维瘤复发,鲜血浸透内裤,可他一直瞒着别人。

首次援藏,孔繁森就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不敢相信,悲痛不已。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这就是一个地委书记留下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人们这样歌颂孔繁森:你是公仆,深深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成长着大森林;你是一团不熄的火,光焰照后人!

故事启迪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像孔繁森等英模人物那样,“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公仆,做一个忠诚正直的党员,做一个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领导干部”。“远征西涯整十年,苦乐桑梓在高原。只为万家能团圆,九天云外有青山。”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诗篇,生动表达了他的赤子情怀和工作状态。孔繁森去世已经20多年,但他留下的那句话——“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已经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共同的座右铭,他两次援藏、献身高原的不凡经历,将永远激励后来的人们为国奉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