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59章

一、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涵

一、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涵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实施教育强国战略。这一战略意义深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引领,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

(一)坚持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这“四个自信”不仅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更是鼓舞和引领全社会砥砺前行的思想灯塔。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3)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坚持文化自信。这种自信蕴含着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力量,既充分吸收历史上教育文化的优秀遗产和经验,又审慎学习国外一切先进的教育文化观念、政策和做法,在包容并蓄中强调自身在世界体系中的主体性,使传统文化及教育思想、革命文化及教育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教育思想,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均有鲜活体现。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这是我们党的教育基本方针,是教育发展的精髓内核和中心环节,是各项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既教书又育人,坚持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真正帮助莘莘学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阶段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规律,正确把握教育的本质,突出德育的重要性,科学确定各阶段的目的和任务,塑造青少年崇文尚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身心健康、沟通表达、团结合作以及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责任心、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克服单纯以考试分数、中高考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评价校长、评价教师的做法,把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树立为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树立为全社会和家长对教育发展的评判标准。

(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于“十三五”及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是当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每一个都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都需要教育领域的深耕细作、生动实践。要以创新发展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完善以突出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要以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教育、职普教育协调发展。要以绿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建设,注重培养师生绿色理念,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要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打破校与校之间的壁垒,促进师资、设施设备、课程等资源的开放使用,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让社会分享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学校社会协同的良好教育生态。要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主动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变革,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共享理念帮助贫困落后地区跨越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鸿沟,真正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

(四)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9.6%,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为99.91%、初中毛入学率为103.5%,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8.3%,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5.7%,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教育事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明显提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教育大国。

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我国教育的“硬实力”,但教育强国不仅要有“硬实力”的展示,还要靠“软实力”的支撑。所谓“软实力”,就是以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文化、师资素养、教育方法、教育质量等为主的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公平与质量,这才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这才是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深刻内涵。因此,教育发展要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式发展、以人为本的新阶段,教育发展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从关注尖子、突出重点到关注全体、注重均衡,从“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的各自为政到“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有机统一、两位一体,真正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齐头并进、内涵式教育的蓬勃发展。

(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首、兴国之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教育发展,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比如,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高等教育“985”工程、“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等,这些政策和项目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我们还要看到,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不足、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突出,有损师德师风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教育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虽然各地各校都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但由于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或教育政绩观,再加上资源有限,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些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分析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判断的现实体现。(7)

在此背景下,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必须抓住并破解这个主要矛盾,将规模与质量、质量与公平统筹考虑,将过程与结果、区域与城乡统筹考虑,满足人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期望,加快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就深刻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因此,一方面要从教育供给侧发力,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科学配置资源以增加优质资源的受益面。当前,尤为关键的是要通过综合改革,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共享水平。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创新运用多种途径,比如由优质学校牵头,建立教育集团和办学联合体,强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轮岗交流的长效机制,让优秀教师和校长自愿交流轮岗,城市教师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任职;改革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价标准,体现多样化导向,引导学校办出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总而言之,教育改革要符合发展潮流、适应时代特征、满足社会需要,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1)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4月22日。
(2)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8日。
(3)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5) 数据见《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1日。
(6)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