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73章

二、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二、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切实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坚持以方向领质量、借标准定质量、靠课改提质量、以师资保质量、用评价促质量,在育人方式、质量标准、课程改革、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采取了若干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创新育人方式

深化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内在地规定了我国教育质量提升的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坚持立德树人,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推进,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努力构建全面育人的新机制。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系统出台了多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系统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明确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1)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广校园足球,实施农村学校营养改善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三是将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改革发展的主线,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四是加强劳动教育,并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拓宽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目前,学校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普通高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化育人模式,继续教育构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的满意度和国际认可度显著提升。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我国大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学生的道德品行得到长足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到有效培育;学生学业成就显著提升,上海等地的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成绩名列前茅;职业院校、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贡献力进一步提升,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数量日益增加;学生体质健康稳中向好,艺术素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健全教育质量标准

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教育领域的标准体系,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据可依,是我国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标准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我国重视教育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我国教育标准化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范畴。

二是出台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等专业教学标准,保障和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是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等学校管理标准,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治理水平。

四是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等一系列教师校长专业标准。

五是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等学生评价标准,为教育质量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六是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为中小学课程实施和教材编写提供了基本遵循。

经过上述努力,我国初步构建起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管理、教学、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发展等多维度的标准体系,有力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课程教材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加强课改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完善各级各类课程标准、丰富并优化课程专业设置、规范教材建设,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为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提供了方向定位与指导。另一方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与质量监测,强化教育督导并将其法治化、规范化,发挥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在育人上的引领价值,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一系列努力,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不断优化,职业院校探索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高校创新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探索初见成效。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201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因此,教师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3)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4)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5)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较为全面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对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弘扬高尚师德。

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分类提高教师质量。

三是理顺体制机制,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四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维护民办高校教师权益,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

总的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通过教育和培训将教师内在修养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学历提升、技能培养、学识拓展的同时,切实推行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建设,有力保障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助推器”。教育评价既为教育质量高与低的程度判断提供标准,又为教育质量好与坏的性质判断提供引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优化教育评价体系,以新的中考、高考改革为突破口,在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实现了整体变革。

一是在教育评价的依据上,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建构了包括学生品德、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五个方面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二是在教育评价的主体上,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四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不断完善,教育督导工作迈向常规化和专业化。

三是在教育评价的内容上,改变单纯重视分数的量化考核方式,增加描述性、质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改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技能,转向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在教育评价的方式上,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使其适应不同学段和类型的培养目标;借助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实现合理分流,以分类考试、统一高考与自主招生结合来拓宽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的道路。

总之,我国教育评价在发挥选拔功能的同时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进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日益推行形成性评价,在规范外在评价标准的同时增加内在的自我评价,真正发挥教育评价正确引导、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功能。


(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9月25日。
(2)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
(3)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