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40章

第一节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源流

第一节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源流

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传承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1.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始终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创造性应用。第二,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升华,贯穿着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第三,习近平同志提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实事求是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要求我们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实践推进中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四,习近平同志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论述,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宣示,响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的期待,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扬光大。

(2)始终贯彻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以辩证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强调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同志遵循科学的辩证方法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科学应用对立统一规律。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年来,一些地方在认识上有误区,实践中也走过不少弯路。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明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生态优势不仅可以转化为经济的优势,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些关于生态环境生产力和生态财富的科学论述,为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的经济和生产力属性。其次,习近平同志通过实践,正确地把握内在规律,科学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系统、严密地论证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论断、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论证“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的两型社会建设路径、“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等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闪烁着唯物辩证法正确方法论的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最后,习近平同志关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生态文化,同世界各国共建生态良好的美丽地球家园,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等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事物联系多样性、普遍性、客观性和系统性的唯物辩证法精髓。

2.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相继推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将环境与发展统筹考虑,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着眼于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和维护中华民族长远生存发展,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创新,以及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3.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丰富营养

习近平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宇宙观、生态伦理观、生态行为观等三个方面。在宇宙观方面,要求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谐理念源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认为人与天(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在生态伦理观方面,要求顺应自然,借鉴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法自然”是一切事物运行的不变法则。在生态行为观方面,要求保护自然、返璞归真。“道法自然”思想认为人产生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中,人类应效法天地之道,对一切事物采取顺应自然、遵循天道自然本性的态度。

4.传承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

习近平同志坦言,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节约资源这个源头抓起等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传承了革命老前辈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习近平同志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在父母严格要求下,受父母耳濡目染影响,习近平同志秉承家风,生活俭朴。正是传承了革命老前辈良好作风,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要从小抓起,指出:“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小时候都接受了这方面的严格家教,不要说剩饭,就是一粒米家长也不让浪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约粮食的内容,应该从小给孩子们灌输,弘扬勤俭节约的好风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生态文化的建设,需要从小抓起,才能做到入脑入心,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同志从政经历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成为他探索实践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舞台。从陕北梁家河大队沼气化村建设,到福建的生态省建设、“绿色浙江”的打造等,习近平同志始终持续不断地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1.修建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建成陕西第一个沼气化村

习近平同志曾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7年,直至担任大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黄土地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活异常艰苦。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习近平同志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努力改善环境和生产条件。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就去考察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环境卫生问题。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下姜村察看建设中的沼气池,回忆起陕北插队修建沼气池时风趣地说:“30多年前,我在农村插队时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这是习近平同志对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化发展的第一次重要探索。

2.推进福建生态省建设

福建是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福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论断。福建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10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抓到底,坚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认为“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2001年,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前瞻性地提出生态省战略构想。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同年8月,福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生态省建设是新时期福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实现途径,也是福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饱含了习近平同志对福建的殷切期盼和美好设想。在2002年的福建省环保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福建要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这既是对生态省内涵的注释,也描绘了一幅生态省建设的蓝图。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加快发展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如果经济增长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但呼吸的空气是不新鲜的、喝的水是不干净的,健康状况不断下降,那样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人民群众所希望的”。这些论述把生态省建设上升到关系人民福祉的高度,认为生态省建设既是实现福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对于推进生态省建设,习近平同志进行了科学部署,指出:“建设生态省是新世纪福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明确长期建设的目标,做到中长期目标与全省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并亲自指导、编制实施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指出应从近期可开展的工作入手,具体落实每一项部署,即要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抓好一批近两年可实施的、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点工程和重点区域生态工程的建设。对于现有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要加强保护,对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的要采取措施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已遭破坏的要采取抢救措施,加大生态建设和恢复力度。生态省建设既要着眼于长期目标,又要落实到目前最迫切的工作,通过划分阶段性任务,真正把生态省建设落到实处,为福建生态省建设指明了方向。

3.打造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绿色浙江”

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赴浙江工作,将建设生态省的思想和经验带到了浙江。上任之初,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浙江为继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之后的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浙江在推进生态省建设,打造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绿色浙江”过程中取得的生动而丰富的实践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实践范例,成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又一重要实践基础。

在2003年浙江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这是建设生态省的核心所在。”习近平同志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即“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倡导经济消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十分清晰地回答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推进动力、实施主体、具体路径、发展目标等关键问题,成为浙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南。自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来,浙江把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阶段。2007年,浙江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2012年2月,浙江颁布了《浙江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2011—2015年)》,作出了开展循环经济“九大重点领域”的工作、打造“循环经济的九大载体”、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等重要部署。

习近平同志对海洋强国建设的认识和重视,与他在浙江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发展海洋经济等工作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很多关于海洋事业、海洋经济的重要论述,为浙江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他还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建设,把保护和治理海洋环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海洋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浙江海洋环境曾经有过比较严重的污染,2003年共发生较大海洋污染损害事件42起,其中海上船舶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1起,陆源排污造成的污染事件41起。近岸海域污染严重,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海区面积占70.7%,全省无Ⅰ类海水,近海环境污染导致了局部海域赤潮频发。对此,浙江省加强陆域污染源防治、海洋开发经营活动监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抓紧修复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并推动环境保护部门和海洋渔业部门联合开展海陆同步监督管理。2003年,浙江深入开展了“碧海生态建设工程”,陆海兼顾,河海统筹,综合治理近岸海域污染。具体包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沿海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做到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严格控制陆源、船舶和养殖污染物排放,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实行海洋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建立重大海洋污染应急处理系统,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灾害防御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研究,预防赤潮灾害。全面建立海域使用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保护海洋自然资源。加强对海岸带、近海湿地、人工鱼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有效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

习近平同志主张“坚持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坚持海洋经济发展与陆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浙江坚持陆海统筹、产业集聚、绿色发展、规划先行、创新驱动的原则,在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沿海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海洋综合开发体制等六个方面不断推进,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