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第154章

(二)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

第三章 累累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导交通运输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一批批超级工程彰显大国工匠精神和“中国速度”,一项项重大研发攻关和技术突破体现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和“中国精神”,交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效率大幅提升,为我国从交通运输大国向交通运输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牢牢把握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加速成网的关键机遇期,乘势而上,综合交通网络规模和质量实现跃升,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断提升,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和一体衔接水平持续提高,重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充分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作用,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交通发展新篇章。

一、网络规模和覆盖广度不断扩大

综合交通网络规模和覆盖程度持续提升,网络密度和能级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全国综合交通网[1]总里程从2012年的455.2万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540.6万公里,增长了18.8%(见图3-1)。“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建设,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交通主骨架逐步形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内河高等级航道加快建设,长江干线航运能力不断增强,普通铁路有序建设,沿边、沿海、重点战略地区、城市群拥堵地区等普通国道改造升级成效明显,“四好农村路”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实现通村畅乡。

img

图3-1 2012—2019年我国综合交通网规模

资料来源:图表有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行业统计公报,下同。

(一)铁路里程大幅跃升,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成网

铁路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迎来了高铁时代。“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提前贯通,主骨架网基本形成。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有力支撑和引领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连接了大中城市与中心城镇,更好服务城市群通勤。干线铁路建设和扩能改造加快推进,区际铁路运输能力有效提升,路网覆盖度不断扩大。

截至201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较2012年增长42.4% [2],年均投产5 914公里(见图3-2)。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45.5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铁路路网密度36.6公里/万平方公里。全国铁路复线里程、电气化里程分别为8.3万公里、10.0万公里,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为59.0%、71.9%。铁路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绝大部分城市,高速铁路覆盖大多数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

img

图3-2 2012—2019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

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发展城市公共轨道交通逐渐成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大城市病”问题的重要手段。截至2019年底,共有40个城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0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6 736.2公里,是2012年水平的3.8倍(见图3-3),其中地铁运营线路5 180.6公里,占比76.9%;其他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 555.6公里,占比23.1%。网络化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不断增加,拥有4条及以上运营线路,且换乘站3座及以上的城市19个,占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城市总数的47.5%。

img

图3-3 2012—2019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里程

(二)公路网络规模持续扩大,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

国家公路网络规模、技术等级、通达深度不断提升,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企业形成发展合力,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501.3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18.3%,公路密度达到52.2公里/百平方公里(见图3-4)。分行政等级来看,国道里程36.6万公里,省道里程37.5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420.1万公里,其中县道里程58.1万公里,乡道里程119.8万公里,村道里程242.2万公里。分技术等级来看,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469.9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3.7%;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67.2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3.4%。

img

图3-4 2012—2019年我国公路里程

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达96.7%的县,“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向基层延伸(见图3-5),“溜索改桥”“百项交通扶贫骨干通道工程”“百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等有序实施,连接了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率实现100%,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全国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9.1%和99.0%,不仅方便了人民出行,还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问题明显改善。

img

图3-5 重庆市“四好农村路”

(三)航道网络持续优化,港口呈现专业化大型化深水化

内河航道条件持续改善,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进一步完善。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航道通航条件不断改善,初步建成了以“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主体的内河航道体系。截至2019年底,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1.6%,内河航道网中,等级航道6.7万公里,占总里程52.4%,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1.4万公里,占总里程10.8%(见图3-6)。按水系分布,长江水系64 825公里,珠江水系16 495公里,黄河水系3 533公里,黑龙江水系8 211公里,京杭运河1 438公里,闽江水系1 973公里,淮河水系17 472公里。

img

图3-6 2012—2019年我国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

沿海港口呈现专业化、大型化、深水化趋势,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主要港口正在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全球货物吞吐量前十位的港口我国占据7席。截至2019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2 893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5 562个,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7 331个。

(四)民航机场建设有序推进,航空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机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机场布局进一步优化,功能逐步完善,我国机场总量持续扩大、覆盖密度逐渐加大、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底,民用运输机场达到238个,比2012年增长30.1%(见图3-7)。在运输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 000万人次的39个,年货邮吞吐量达到万吨的59个,平均每10万平方公里拥有运输机场2.5个,每百万人口拥有机场0.2个。

img

图3-7 2012—2019年我国机场数量

北京、上海、广州机场的国际枢纽地位明显提升,北京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二,上海浦东机场年货邮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三。成都、深圳、昆明、西安、重庆、杭州、厦门、长沙、武汉、乌鲁木齐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国际枢纽机场为中心,省会城市和重点区域枢纽机场为骨干,其他干支机场相互配合的机场格局。

边远、贫困地区的通勤航空、基本航空服务试点工作稳步实施,全行业颁证通用机场数量达到246座,陕西等有条件地区启动无人机物流配送工作试点。

(五)油气管网建设快速推进,骨干网布局基本形成

截至2019年底,我国输油(气)管道里程12.7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38.2%(见图3-8)。基本形成了“西油东送、北油南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缅气北上、海气登陆”的多元供应管网格局。在天然气输送方面,国内已经形成由西气东输、陕京线系统、川气东送等骨干管道,以及相关联络线共同组成的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初步实现与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三大主力市场的衔接。在油品输送方面,国内原油可通过西部管道、东北管道等输送,进口原油可利用西北、西南、东北、海上原油战略管道输送。

img

图3-8 2012—2019年我国管道油(气)里程

(六)邮政网络全域覆盖,快递网点数量全球第一

初步形成了沟通城乡、贯通全国、联通世界的现代邮政网络。截至2019年底,全国邮路总条数达3.6万条,邮路总长度(单程)达1 222.7万公里,邮政农村投递路线10.2万条,分别比2012年增长50.0%、108.8%、12.1%。邮政城市投递路线10.3万条,城市投递路线长度(单程)221万公里。邮政行业拥有营业网点数量达到31.9万处,其中农村网点10.5万处;快递服务营业网点21万处,其中农村网点6.5万处,平均每一营业网点服务面积为30.1平方公里,平均每一营业网点服务人口0.4万人。邮政快递业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55.6万个建制村直接通邮,农村地区快递网点超过3万个,公共取送点6.3万个,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6.6%,邮政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总体实现。

(七)国际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

国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关键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及港口建设走向世界,高速铁路成为“走出去”的新亮点。肯尼亚蒙内铁路建成通车,中老铁路(中国昆明—老挝万象)、印尼雅万高速铁路、中泰铁路(中国昆明—泰国曼谷)、匈塞铁路(匈牙利布达佩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等项目有序推进,中远海运集团比雷埃夫斯港“总体规划”获得希腊当局批准,吉布提多哈雷新港建成运营,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建成试车。同江铁路大桥主体工程完工,中俄黑河公路大桥交工。10个陆路边境口岸实现高速公路连接,43个口岸通二级公路。

二、交通网络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质量不断提升,区域互联水平和一体衔接水平不断增强,网络综合效益效率大幅提高。

(一)快速优质交通网络比重增大

高速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3.5万公里,是2012年的3.7倍(见图3-9)。高速铁路主骨架京沪、陆桥、沪昆等“四纵四横”通道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洲等地区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市域(郊)铁路有序推进,以高速铁路为骨架、城际铁路为补充的快速客运网络初步建成。

img

图3-9 2012—2019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

高速公路建设迈上新台阶。截至2019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15.0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55.5%(见图3-10)。高速公路车道里程66.9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里程10.9万公里。“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已经建成。

img

图3-10 2012—2019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

建成公路桥梁87.8万座、6 063.5万米,成为世界第一桥梁大国。公路隧道达到19 067处、1 896.7万米,隧道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9年底,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2 520个,位居世界第一位,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418个,较2012年分别增加634个和180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 076个;在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专业化泊位1 332个,通用散货泊位559个,通用件杂货泊位403个。

(二)区域交通网络一体化加速推进

综合交通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综合交通网骨架已经形成,中部地区干线网络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覆盖面不断扩大,联通东中部的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主骨架初步形成。在继续完善国家主通道的基础上,加快西部地区区域路网改造、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西部地区交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成型。京张高速铁路、延崇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京唐城际铁路、京秦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京津冀区域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基本建成,150个左右客运站完成联网。交通“一卡通”实现互联互通,津冀港口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雄安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形成。沪昆高速铁路全线通车,2019年,区域铁路营业里程近4.3万公里。沪蓉、沪渝、沪昆3条主骨架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完工,区域高等级航道里程达8 812公里。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投入使用,成都新机场等项目顺利实施,区域民用机场数已达83座,机场布局进一步完善。

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成,交通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总体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体联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形成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多向联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城际综合交通网络,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展水平和民用机场覆盖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三)综合客运枢纽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不同运输方式在枢纽的有机衔接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实施立体化换乘、同站场布置,联通性不断提高,枢纽服务品质明显改善,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实现航空、高速铁路、地铁、客运班线、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立体换乘(见图3-11)。北京南站、南京南站、广州南站等18个铁路客运站提供“高速铁路+共享汽车”服务。郑州东站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铁、快速公交、城市公交、出租车于一体,是京广、徐兰两条高速铁路的“十字”交会枢纽站,发挥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具有强大集疏功能和重要战略地位。客运枢纽建设综合开发理念不断提升。围绕客运枢纽的城市综合商业开发日益得到重视,不断推进以公交优先发展导向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开发(TOD),加强用地立体综合开发,引导城市紧凑型发展,逐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枢纽——城市联动建设开发模式。

img

图3-11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融合,逐步从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转变,部分枢纽机场已经建设或规划联通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集疏运系统,通达性进一步提高。

(四)货运“最后一公里”衔接成效显著

运输结构调整成为国家重点任务,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港口、物流园区、大型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明显加快,港口大宗货物“公转铁”工程、工矿企业大宗货物“公转铁”工程、集装箱铁水联运拓展工程等“九大工程”成为货运枢纽建设的重点,打通了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重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铁路“微循环”系统日益畅通。

三、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成果举世瞩目

我国高原冻土、膨胀土、沙漠等特殊地质的铁路、公路建设技术不断克服世界级难题,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等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技术以及大型机场工程建设技术世界领先,涌现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工程。

(一)铁路工程技术跨越发展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系统成为中国名片。世界上运输量最大、效率最高的重载铁路——大秦铁路,屡破运力极限(见图3-12)。我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速度等级最高、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全线通车。作为国家“八纵八横”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冬奥会重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速铁路的京张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img

图3-12 大秦铁路

(二)桥隧技术不断突破纪录

我国公路、铁路桥梁建设屡创世界奇迹,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举世瞩目的大型、特大型公路、铁路特大桥隧工程和建造技术,在世界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建设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2018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作为世界级跨海大桥,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大的桥梁工程,其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和深埋沉管隧道工程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样本和宝贵经验,被誉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标志着我国走向跨海桥梁强国(见图3-13)。G7京新高速公路是世界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垂直高度565米的北盘江特大桥是世界第一高桥梁,矮寨特大悬索桥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桥,沪通长江大桥是世界上首座跨度超过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

img

图3-13 港珠澳大桥

(三)港口航道工程领先全球

沿海港口具备靠泊世界最大的2万标准箱级集装箱船、40万吨级矿石船、40万吨级油轮等的能力。集装箱等主要港口大型装卸设备产销量和技术水准稳居世界第一。厦门港、青岛港等相继建成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海与浙江共同推进小洋山北侧江海联运码头建设,宁波——舟山港鼠浪湖中转码头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码头投入使用。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和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正式开港(见图3-14),标志着我国港口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了里程碑式跨越升级。内河航道工程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主体工程完工,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竣工验收。

img

图3-14 洋山港四期全自动集装箱码头

(四)大型机场建设成就世界瞩目

大型机场建设技术不断进步。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被英国《卫报》评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见图3-15)。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单体机场航站楼不仅代表了北京未来发展方向,更是艺术设计、科学技术、勤劳智慧的结晶,完美诠释中国基建实力的新高度,是中国面向世界的新国门。机场航站楼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双进双出”航站楼,通过划分空间层次实现航站楼不同服务功能。

img

图3-15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五)城市轨道工程技术走向成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装备谱系不断丰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适应各种类型城市、各种出行特征和施工条件的轨道交通投入运营。全自动无人驾驶——北京地铁燕房线投入使用,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舒适性要比目前的技术提高一个层级。长沙磁浮快线是中国国内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的中低速磁悬浮系统,采用中低速磁浮列车,常导电磁铁悬浮、直线感应电机牵引,设计最高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见图3-16)。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各种环境下的电磁辐射均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安全限制,而噪声值在近距离处仅相当于正常对话的音量。

img

图3-16 长沙磁浮快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成人民满意交通的重要指示,坚持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理念,我国客货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全国铁路、公路旅客周转量,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递业务量均居世界第一,运输服务品质化、专业化、普惠化、安全性大幅提升,运输成本大幅降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一、运输能力和规模显著提升

旅客运输规模平稳增长,快速客运比重不断增加,居民出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货物运输大幅增加,运输结构不断优化,部分运输指标全球领先。

(一)运输规模较快增长,运输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全社会完成营业性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176.0亿人次、35 349.2亿人公里(见图3-17);客运结构更加合理。铁路旅客周转量比重从2012年的29.4%上升至41.6%,公路旅客周转量比重从55.3%下降至25.1%,水路旅客周转量比重保持0.2%,民航旅客周转量比重从15.1%提高到33.1%。

img

图3-17 2012—2019年我国旅客运输量和旅客周转量

注:根据2013年开展的交通运输业经济统计专项调查,对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

2019年,全社会营业性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470.7亿吨、19.9万亿吨公里(见图3-18)。货运结构优化取得成效,公路货运比重下降。扣除远洋货运,公路货物周转量比重从49.5%下降至41.1%,水路货物周转量比重从23.5%上升至34.4%,民航货物周转量比重从0.14%上升至0.18%,管道货物周转量比重从1.54%上升至1.97%。

img

图3-18 2012—2019年我国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

注:2013年公路营运载货汽车包括货车、牵引车和挂车;2019年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不再为总质量4.5吨及以下普通货运车辆配发道路运输证。

(二)快速客运比重不断增加,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私人小汽车、高速铁路、民航等快速客运出行增长较快,客运及出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36.6亿人、14 706.6亿人公里,比2012年分别增长93.3%、49.9%(见图3-19);铁路动车组发送旅客22.9亿人次,占比62.6%。

img

图3-19 2012—2019年我国铁路客运量

公路客运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公路完成营业性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130.1亿人、8 857.1亿人公里,全国国道机动车年平均日交通量14 852辆。“公交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产品新模式不断丰富。

水路客运量逐年趋稳。2019年,水路客运量为2.7亿人,旅客周转量80.2亿人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6.0%、3.5%(见图3-20)。全国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8 713万人;接待邮轮旅客221.4万人。

img

图3-20 2012—2019年我国水路客运量

民航客运快速增长。2019年,民航完成客运量6.6亿人、完成旅客周转量11 705.3亿人公里,比2012年分别增长1.1倍、1.3倍,其中完成国际旅客运输量7 425.1万人,比2012年增长2.2倍(见图3-21)。2018年和201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连续两年突破1亿人次。

img

图3-21 2012—2019年我国民航客运量

(三)货物运输大幅增长,铁路港口货物运输量全球第一

铁路货运量、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一。2019年,我国铁路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43.2亿吨、30 074.7亿吨公里,比2012年增长10.6%、3.0%(见图3-22)。2017年,中国、美国、俄罗斯铁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位居世界前三,分别为36.9亿吨、14.1亿吨、13.8亿吨,26 962.2亿吨公里、23 146.9亿吨公里、24 918.8亿吨公里。

img

图3-22 2012—2019年我国铁路货运量

2019年,公路完成营业性货运量343.6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59 636.4亿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7.8%、0.2%(见图3-23)。公路在货物运输体系中仍然发挥主体作用,但占比有所下降。2019年全社会公路完成货运量在综合运输总量中所占比例为74.3%,比2012年下降4.7个百分点;全社会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总量中所占比例为41.1%,比2012年下降8.4个百分点。

img

图3-23 2012—2019年我国公路货运量

水路货运量继续保持增长。2019年水路货运量74.7亿吨,货物周转量103 963.0亿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62.9%、27.2%(见图3-24)。其中,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26.5亿吨,年均增速超过30%。

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总量均列世界第一。2019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9.5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亿标准箱(TEU)。全国拥有39个亿吨大港,其中6个港口超过5亿吨。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超11亿吨的港口,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 000万TEU的港口,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img

图3-24 2012—2019年我国水路货运量

民航货邮运输量持续增长。2019年,民航完成货邮运输量753.2万吨,比2012年增长38.2%(见图3-25)。其中,民航完成国际货邮运输量242.0万吨,比2012年增长54.4%。

img

图3-25 2012—2019年我国民航货邮运输量

2019年,我国邮政业市场规模超过全球份额1/5,服务用户超过1 000亿人次,网上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为635.2亿件、7 497.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0.2倍、6.1倍(见图3-26、图3-27)。快递业务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业务量年均增长41.2%,稳居世界第一。

img

图3-26 2012—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

img

图3-27 2012—2019年我国快递收入

二、运输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

我国客运专业化、个性化、普惠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显著,运输效率明显提升,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水平不断改善,回应了人民出行“走得好”的新期待。

(一)客运服务品质化普惠化水平大幅提升

1.客运及出行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旅客运输专业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高速铁路成为优势领域,旅游列车、高铁动卧等服务品质大幅提高。随着客运班线布局和发班组织优化,公路跨省运输、跨地市运输、跨县运输、城际客运班车公交化等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国际邮轮等专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全国民航航班正常率达到81.7%,连续两年超过80%。

旅客运输个性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铁路客运提质明显,售票服务升级,推广网上订餐、移动支付、刷脸核验等便民服务,铁路电子客票全面推行(见图3-28)。特色公共交通服务新模式不断创新,定制公交、夜间公交、商务快巴、旅游专线、社区巴士等客运服务水平提升,涌现城际专线、城际拼车等服务新模式,较好满足了出行“点到点”“门到门”等需求。机场和主要航空公司“无纸化”出行有序推进,网上办理“民航临时乘机证明”,跨航司行李直挂试点实施,极大方便了乘客的出行。“互联网+”城市公共交通深度融合发展,全国100多个城市步入公交移动支付时代,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范围已覆盖275个地级以上城市市区公交线路,以及30个地级以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交通+刷脸支付”首创推广,长三角轨道交通扫码互通,率先实现区域城轨扫码畅行全覆盖。

img

图3-28 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服务

2.公平兜底服务供给不断扩大

旅客运输及出行服务不断加大普惠力度。2019年铁路开行81对公益性“慢火车”,覆盖全国21个省(区、市),经停530个车站,途经35个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普速站车达标提质专项行动,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全国29个省(区、市)的90%以上二级道路客运站初步实现省域联网售票,旅客联程运输加快发展,春运、黄金周等时段旅客集中出行组织有序。公共交通年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货运物流降本增效不断深入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物流体系日益完善,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以及冷链等专业物流快速发展,城乡物流配送信息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升。2019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由2012年的18.0%下降至14.7%;世界银行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4年的28位上升到2018年的26位,社会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1.货运物流组织模式不断创新

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化建设有序推进,推动形成“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物流体系。智慧港口加快建设,天津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利用率提高至11.6%。铁路优化货运组织,2019年与2012年相比,货车周转时间由4.68天压缩到4.48天;货车旅行速度由33.8公里/小时提高到42.1公里/小时。“高铁极速达”“当日达”“次晨达”“当日达即送”等产品不断丰富,运输时效性明显提升。铁路集装箱下水周转,唐山港等推行20英尺[3]35吨敞顶集装箱的公铁水联运模式,煤炭、粮食等货物“散改集”运输和江海联运深入推进。公路绿色货运配送加快推进,城市物流统仓统配、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等模式不断推广,273个城市出台了规范快递车辆通行政策,辽宁等12个省份实现全覆盖。农村物流初步形成“公司+互联网+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物流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2.专业化货运物流服务快速发展

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及大宗货类、集装箱、商用车、冷链等专业服务快速发展,货运物流服务品质再上新台阶。多式联运物流园区以及港站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16—2018年先后开展三批试点7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开通线路394条,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超过480万TEU,实现两位数增长。2019年,我国港口完成煤炭及制品吞吐量26.3亿吨,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12.1亿吨,金属矿石吞吐量22.2亿吨,有力保障了重点物资运输。海上运输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以及98%的进口铁矿石、91%的进口原油、92%的进口煤炭和99%的进口粮食运输量,支撑起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重要能源资源外贸进口,有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19年,铁路集装箱、商品汽车、冷链完成运输分别为3.3亿吨、657万台和218万吨,分别比2012年增长2.7倍、5.4倍和2.8倍。95条重点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

国际运输服务能力水平大幅提升。中欧班列依托东、中、西三个主要通道,联通亚欧大陆110多个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通409条国际航线,签署并实施中国—沙特海运协定以及中老等5个国际道路运输协定,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洲全境。2019年,中欧班列开行8 225列,发送72.5万标准箱,综合重箱率达到94%。海运服务覆盖沿线所有国家。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达到356条。

3.物流降本效果明显

多措并举降低物流行业运输成本,结构性降本、制度性降本、技术性降本、管理性降本落实到各个领域。2019年,公路水路领域可量化措施降低物流成本约800亿元,民航减税降费90亿元,直接减轻企业负担。高速公路的差异化收费全面推广,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和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非现金支付等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通行费增值税发票开具不断优化,减免货车通行费约564亿元。制定实施港口降费政策,对货物港务费、引航(移泊)费等政府定价收费标准进一步下调,最高降费幅度达到20%,规范港口、班轮企业等收费行为,减少相关收费约34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推进落实普通货车的“三检合一”,加快推进无车承运人发展,减轻企业负担约23亿元。2020年,按照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阶段性降低港口、铁路、航空运输收费,减负1 000多亿元,包括:降低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收费标准20%;取消非油轮货船强制应急服务及收费;减半核收保价费、集装箱延期使用费、货车滞留费等部分铁路货运杂费;降低一类、二类机场起降费收费标准基准价10%,免收停场费;降低航路费(飞越飞行除外)收费标准10%;降低境内航空公司境内航班航空煤油进销差价基准价8%;对依法通行收费公路的所有车辆免收通行费;免收港口建设费和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

三、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水平稳步增强

我国交通运输始终坚持以人民生命安全为首位,强化红线意识,防范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压减交通事故死亡率并重,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安全运营水平有效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稳步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了安全运输保障。

(一)安全生产维持良好态势

交通运输行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保安全、保畅通、防事故,道路交通人员死亡(失踪)的事故总量和较大以上事故总量明显下降,实现了交通运输事故起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双下降,安全形势稳中向好。行业组织制定相关安全规划设计规范,全面消除源头安全隐患。开展“平安交通”,实现对72万辆“两客一危”重点车辆全方位动态监管,加强执法管控力度。抓好重特大事故整改工作,实施分类分级管控。我国铁路安全水平远高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被国际铁路联盟认为是铁路最安全的国家。轨道交通建立安全防范化解机制,从源头遏制事故发生。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等级以上事故件数平均每年下降5%左右。2019年,航空实现连续安全飞行112个月、8 068万小时,连续17年7个月实现空防安全零责任事故。

(二)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在万米高空执行航班任务面对突发紧急状况果敢处置,机组人员确保119名旅客生命安全,展现“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精神。交通运输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铁路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高铁安全防护工程数据库,及时掌握高铁运行安全质量状态和发展趋势;道口平交改立交建设有序推进。公路生命安全防护、隐患治理、危桥改造等重点建设顺利推进;实施乡道及以上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4万公里,改造危桥4 700座,路网运行监测和应急处理体系基本建立。航空安全能力和系统建设顺利开展;建成统一运行的监控和流量管理平台,推进协同决策系统(CDM)与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建设对接,实现民航客机全球追踪监控系统全覆盖;50家航空公司建成运行风险管控系统;完成适航审定中心筹建,实现了适航审定中心垂直管理。邮政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进入实施阶段。

(三)应急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保障水平显著增强。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或应急协调预案,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评;开展公路等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提高减灾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成功组织了中国—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实船演习等应急演练,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不断完善。深海远海监管搜救工程稳步推进,14 000千瓦大型巡航救助船、4 000千瓦海洋救助船陆续开工建造,12 000千瓦大型巡航救助船、6 000米级深海打捞设备和深海扫测设备已投入使用。长江干线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完善工程加快推进;长江海事巡航救助一体化船舶、公安巡逻船和消防船舶配置基本到位,长江干线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基本完成。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交通运输经历了一场既要保障防控应急人员物资运输,又要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基本出行需求的应急运输处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大考。交通行业坚持人民至上,迎难而上,克服疫情带来的冲击,应用大数据平台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发挥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优势,有力保证了国际国内供应链稳定,圆满完成了国家应急运输任务,向世界贡献了交通运输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创新驱动等指示要求,我国交通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远洋船舶、高速动车组、铁路大功率机车、海工机械等领跑全球,大型飞机、新一代智能汽车等装备技术方兴未艾,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一、载运工具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铁路车辆加速升级换代,民用汽车突破2亿辆,船舶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加快推进,运输飞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成果频繁涌现,装备水平日益提高。

(一)铁路车辆升级换代

客货运输车辆品种和结构均实现升级换代。2019年,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2.2万台,比2012年增加5.8%(见图3-29)。其中,内燃机车0.8万台,占36.4%,电力机车1.4万台,占62.3%,电力机车比重超过内燃机车比重。全国铁路客车7.6万辆,铁路货车87.8万辆,分别比2012年增长36.2%、24.7%。动车组3 665标准组、29 319辆,分别比2012年增长3.4倍、2.4倍。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设备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总体接近80%。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配属车辆达6 966列、40 998辆,车辆数比2012年增长2.25倍。

img

图3-29 2012—2019年我国铁路机车拥有量变化情况

(二)公路车辆趋于清洁化和专业化

随着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我国汽车产销量自2009年起连续11年稳居全球首位。民用汽车数量从2012年的10 933万辆增长到2019年的25 387万辆,年均增速12.8%。围绕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同步。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分别为124.2万辆和120.6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突破20万辆,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全国公共汽电车按车辆燃料类型分,柴油车占17.4%,天然气车占21.5%,纯电动车占46.8%,混合动力车占12.3%。新能源出租汽车超过1.8万辆,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超过9.4万辆。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不断升级,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底,民用轿车保有量14 644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3 701万辆。

公路营运客车高档化、舒适化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共有营运载客汽车77.7万辆,共计2 002.5万客位,分别比2012年下降10.4%、7.6%(见图3-30)。公共汽电车69.3万辆,比2012年增长46.0%,其中快速公交(BRT)9 502辆;巡游出租汽车139.2万辆,比2012年增长7.1%。

img

图3-30 2012—2019年我国载客汽车情况

货运车辆大型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19年拥有营运载货汽车1 087.8万辆,比2012年下降13.2%(见图3-31),共计13 587.0万吨位。按车体结构分类,一体化货车和甩挂运输货车分别占49.7%和50.3%。按车辆用途分类,普通货车489.8万辆,共计4 479.3万吨位,分别比2012年下降58.7%、35.7%;专用货车50.5万辆,共计592.8万吨位,分别比2012年下降26.3%、46.1%;牵引车267.9万辆,挂车279.6万辆。邮政业拥有各类汽车32.8万辆,比2012年的16.9万辆增长94.1%。

img

图3-31 2012—2019年我国载货汽车情况

(三)船舶运力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船队大中型船舶数量大幅增加,船舶运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019年底,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3.2万艘,比2012年下降26.3%(见图3-32);净载重量25 685.0万吨,比2012年增长12.4%(见图3-33)。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经营船队综合运力10 710万载重吨/1 330艘,排名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船队规模299万TEU/495艘,居世界第三;干散货船队运力4 278万载重吨/446艘,油轮船队运力2 630万载重吨/206艘,杂货特种船队425万载重吨/148艘,均居世界第一。海运船队已逐步发展到包括集装箱船、滚装船、油轮、冷藏船、载驳船、液化天然气(LNG)船、液化石油气(LPG)船在内的类型齐全的船队。随着船舶净载重量的不断增大和动力结构不断优化,船舶运输单位能耗明显降低。长江船型标准化不断推进,促进长江航运安全绿色发展。

img

图3-32 2012—2019年我国船舶数量情况

img

图3-33 2012—2019年我国船舶净载重量情况

(四)民航运输机队显著增强

民航拥有运输飞机在册架数从2012年的1 941架增长到2019年底的3 818架,增长96.7%(见图3-34)。大型运输飞机数量显著增多。通用航空在册航空器总数达到2 707架,其中教学训练用飞机849架。国内快递行业专用货机从无到有,总量达到116架。

img

图3-34 2012—2019年我国运输飞机情况

(五)管道装备技术支撑有力

西气东输全线建成,其中二线工程是我国路径最长、管壁最厚、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建设中应用了卫星遥感、航测、三维设计等先进技术,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管道的建成和运营,开通了横贯东西的能源大动脉,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设备制造技术快速进步

复兴号动车组运行,C919飞机全面试飞,大型船舶和汽车装备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我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高速铁路、重载铁路、深水筑港、大型飞机、北斗、海工设备等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一系列“大国交通重器”,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一)铁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以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重载铁路货车、城市轨道车辆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系列产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国际领先,已形成全系列、谱系化产品设计制造能力。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秦铁路成功试验3万吨组合列车,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铁路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传输网、交换网和数据通信网三大基础网络,以现代数字通信取代了模拟通信,大幅提高了运营效率和安全性。轨道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化成果凸显,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线”开通运行,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可实现350公里时速下自动驾驶、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等智能功能。神朔铁路开行我国首列智能重载列车,实现万吨列车自动驾驶等功能。深圳地铁11号线成功试行全球首创5G车地通信技术,可将车载数据向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等属地进行及时传输。

(二)新一代智能汽车技术取得新进展

汽车企业与电子、通信、互联网等企业开展跨界融合合作,智能汽车应用场景和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以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全球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在国家智能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发放,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企业发布车联网解决方案,通过网联与智能结合,智能车与智慧路结合,构建立体智能交通体系;上海临港、江苏泰兴和湖北襄阳被认定为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智能汽车作为解决交通安全、道路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带动了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加速升级。

(三)船舶港机技术国际领先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国、使用国和出口国,连续20年稳居世界首位。大型专业化码头装卸设备制造、海工机械特种船舶、集装箱成套设备制造技术领先世界,300米饱和潜水取得创新性突破。成功开发出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集装箱起重机、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的集装箱起重机等。集装箱等主要港口大型装卸设备产销量和技术水准稳居世界第一,并支撑起外向经济发展和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发展。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稳居世界前列,其中90%左右的船舶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开发了一批标准化、系列化品牌船型,主流船型实现全系列研发制造,特别是大型LNG船、超大型汽车运输船、“雪龙二号”破冰科考船等实现国内建造“零”的突破。长江流域船型标准化加快推进,建造三峡库区大长宽比示范船和LNG动力船65艘。自主研制的首艘自主航行货船“筋斗云0号”在珠海东澳岛首航,该货船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及数字化控制,具备自主航行、远程监控和报警功能,成为我国智能船舶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四)飞机制造自主化水平大幅提升

以CR929远程宽体客机、C919大型客机、ARJ21-700涡扇支线飞机和新舟系列涡桨支线飞机为代表的“两干两支”民用飞机产品格局正在形成。我国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扇支线喷气客机ARJ21-700飞机适航取证试飞成功,国产大飞机C919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并多次试飞,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国家。AG600水陆两栖飞机实现陆上和水上首飞。

(五)管道及特种设备制造技术日趋成熟

随着多条长输油气管道的兴建,我国在大流量输气管道设计、油气输送管道运行、管道工程建设施工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进步,长输油气管道建设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口径、高压力管道设计施工和装备制造技术日趋成熟,高钢级管材、自动焊装备、大型压缩机组等主要材料、关键设备自主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装备研发水平大幅提升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展“国之重器”,交通运输关键装备技术自主研发水平大幅提升,中国高铁、中国船舶、中国港机等已成为靓丽的“国家名片”,交通运输装备技术体系逐步完善。

(一)载运工具研发水平不断提高

持续开展新一代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高技术船舶、航空装备等领域,重视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研发,加大智能船舶、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新能源船舶等自主设计研发力度。国产飞机和发动机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高,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项目正在启动;长江发动机CJ-1000A、1 000千瓦级民用涡轴发动机等重点型号研制不断加快;民用航空器、发动机研发制造不断推进。

(二)设备制造研发水平不断提升

交通制造装备智能检测监测和运维研发技术不断推广。川藏铁路沿线地质数字模型构建与风险研判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成功研制出时速350公里京张铁路智能动车组、时速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自主化C3列控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试用考核顺利推进,时速350公里复兴号自动驾驶功能进一步优化。研发铁路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开展浩吉铁路智能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建造技术中盾构机等特种工程机械研发实现巨大突破,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最大直径硬岩盾构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相继研制成功。不断推进隧道工程、整跨吊运安装设备等装备研发,研发水下机器人、深潜水装备、大型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等新型装备。

(三)装备研发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交通运输装备领域研发智能化不断取得突破。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现代导航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配送、自动化分拣等,港口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远程识别和跟踪系统(LRIT)、电子海图、全球海洋数字情报系统应用于航运管理,开发了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技术。加快突破船舶航行态势智能感知、自动靠泊等核心技术,实现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等典型场景试点示范。北斗成为第三个面向国际航海应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民航建立了专用卫星通信网、数据通信网、气象数据库、信息服务网络、航空情报自动化处理系统等,建成投产北京、上海、广州智能汽车三大民航区域控制中心,民航商务信息系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邮政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动视频监控体系,光学字符识别(OCR)、视频补码、码址校验等分拣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广泛应用智能高铁、智能道路、智能航运、自动化码头、数字管网、智能仓储和分拣系统等新型装备设施,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强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依托智能京张、智能京雄等重大工程,构建了覆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领域的智能铁路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和标准体系。充分利用传感、网络传输、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四)绿色节能装备研发不断突破

坚持绿色为本,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型车体材料、节能牵引传动等绿色研发技术不断发展。绿色船舶、船舶岸电等成果应用产业化。加强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新能源车辆投入、黄标车治理、老旧船舶拆解等工作不断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重要指示为指引,交通运输新领域新业态加快涌现,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与旅游、制造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加速推进。

一、交通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蓬勃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热土,交通运输新兴客货服务产品层出不穷。依托互联网的共享出行和共享货运蓬勃发展,滴滴出行等网约车平台为旅客提供了全新的出行体验,传化、满帮等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为货物提供便捷服务。

(一)客运共享出行探索精细化运营

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客运线上线下新消费快速发展。2019年,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到236.8亿元,用户规模达到3.8亿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共享出行行业转向精细化运营,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不断尝试新的盈利方式和必要的策略调整,企业业务保持可持续发展。滴滴顺风车和快车拼车分享座位超过10亿人次,滴滴升级共享汽车业务并将开展共享汽车开放平台的小桔车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滴滴、高德、美团积极探索聚合模式,高德打车、美团打车接入了曹操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等主流出行服务商,滴滴新增“第三方”入口,用户可选择秒走打车、如祺出行等。国铁集团、民航公司的网站、App、公众号售票系统通过迭代优化,更好满足了旅客订票、选座、出行需求。铁路互联网售票办理比例达到70%。同时,不断规范交通新业态发展,超过200个城市发布网约车实施细则,政府监管、行业引导推动共享经济更好发展。

>>专栏3-1

共享出行 服务百姓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典型代表。得益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共享经济提供宽松发展环境,滴滴在创新能力、订单规模、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滴滴出行是卓越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和生活平台,为全球超过5.5亿用户提供出租车、快车、专车、豪华车、公交、代驾、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汽车服务、外卖、支付等多元化的服务,覆盖了中国400多个城市。

滴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自2015年8月陆续投资北美的Lyft、印度Ola、东南亚Grab和欧洲Bolt(Taxify)等公司。在中东北非地区,滴滴投资了当地的网约车企业Careem。2018年,滴滴在巴西全资收购当地最大的移动出行公司99Taxi。这次投资是巴西有史以来最大的科创投资,也创造了拉美地区第一个科技独角兽。

除了投资收购,滴滴出行还以自有品牌进入智利、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拉美地区,滴滴提供出租车、网约车、智慧交通等服务,创造上百万个工作机会,服务2 000多万用户。

网约车行业有很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共享经济高度契合中国人口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发展共享经济有巨大机会。以共享出行为例,网约车是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滴滴服务了5.5亿人,日订单峰值突破3 000万单,年运乘客超过100亿人次。网约车具有就业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滴滴平台上,有千万车主及司机获得灵活的工作机会,仅2018年,就有1 165.6万名网约车司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网约车已具有很大的扶贫价值,滴滴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565个贫困县的70.32 万人在网约车平台获得收入。

(二)货运物流新模式快速涌现

以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为货运物流注入了发展新动能。货运物流积极融入“互联网+”进程,形成了各种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了货运物流组织方式。铁路互联网网上货运业务办理比例达到70%;以满帮、易货嘀、路歌、G7等为代表的车货匹配、车辆管理平台的建设,有力促进了货运资源整合;以菜鸟网络、顺丰、京东物流等为代表的平台实现了电商物流、快递信息的跟踪与查询,提升了客户体验;以达达、闪送等为代表的城市快送和外卖配送平台通过App下单,实现上门取货和送达,成为城市即时配送的新亮点。2019年1—11月,229家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整合货运车辆211万辆,占全国营运货车总数的15.5%;试点企业车辆利用率提高约50%,较传统货运交易成本降低6%~8%。传化智联、满帮等公路智能物流平台和一达通、舱位宝等航运订舱平台快速发展,网络货运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专栏3-2

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创新模式

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以发展服务产业端的智能物流平台为首要目标,全国开展业务的公路港65个,覆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结合、自有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的智能物流服务网络,通过智能信息服务贯穿全业务流程,以物流服务、智能公路港服务、支付与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核心,以平台模式深入解决中国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助力生产生活物资的高效流转。

传化智能物流模式的创新性,主要聚焦智能物流服务网络的“集、分、储、运、配”各环节,以技术研发应用、绿色发展为基础,以运营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深入融合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模式为抓手,从而实现“端到端”,一单到底的创新物流服务。

运营模式方面,加快推动网络货运、多式联运、统仓共配、应急物流等服务模式,实现运营模式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方面,推动仓储决策智能化、运输协同智慧化、公路港服务精准化建设,贯通物流信息,打造一站式智慧物流供应链服务能力;绿色物流方面,通过建立智慧低碳园区、高效服务、低碳运营等,推动物流行业绿色、健康发展;实现物流服务设施升级、业务智能、绿色发展,有力推动制造业物流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能力提高、成本集约。

平台创新模式的亮点:平台提供系统化、智能化的平台型物流全链条服务,推进各类服务软件、能力、资源的在线调用和共享,实现制造业物流服务的能力开放、协同与共享。加强对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围绕低碳园区、高效服务、低碳运营,实现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的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

平台通过集约物流组织模式、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发展城市绿色运力,为货主企业与物流企业提供系统化、智能化的物流全链条服务,有效降低人力资源工时消耗、缩短运力调配时间等企业综合物流成本30%~40%,提升分拨效率、仓库库容利用率等供应链效率30%,为快消、钢铁、家电、化工、能源等40多个行业的上百万家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实现降本增效。

二、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交通运输是先进技术试验应用载体和新兴产业孵化成长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蓬勃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加快改造升级。

(一)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蓬勃发展

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智慧公路试点、智慧港口示范工程、E航海示范工程、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试点工作有序实施。基础设施数字化、路运一体化车路协同、北斗高精度定位综合应用成效显著。北京、福建、广东、河北等9个省(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北斗在通用航空、海上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完善,已建成北斗基准站314个,国产民机搭载北斗试飞成功,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完成前期工作;全国共有533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63艘海事救助公务船舶、2 960个助导航设施、20.5万辆邮政运输和快递车辆、65架通用飞行器应用北斗终端。沿海建成74座北斗增强基准站,港口建成11座北斗基准站,229个运输机场架设移动北斗基准站。围绕形成“数字化+供应链”全链路物流服务,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无人港、无人驾驶、物流机器人等装备,智能客服、智能仓等迅速普及,网络货运、共享经济等平台模式,持续深化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应用,加快推动我国物流供应链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新动能。

(二)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

“互联网+”交通技术应用业务领域不断深化扩展,主要集中在行政执法、出行服务、行业监管、安全应急以及基础设施管理等。互联网在公路、铁路、民用航空上得到逐步应用。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截至2019年底,ETC客户累计将近2亿,高速公路ETC共建设专用车道17 644条,主线收费站ETC覆盖率99.1%、匝道收费站ETC覆盖率95.6%,客车ETC使用率39.59%。铁路实现了网上售票、刷脸进站、高铁Wi-Fi等服务环节的智能化,“复兴号”高速铁路列车实现Wi-Fi全程覆盖;民航实现“万米高空通Wi-Fi”,东方航空在75架宽体机上提供空中接入互联网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监管、安全应急、行政审批等应用较广,人工智能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研发应用、运输服务以及行业治理等深度融合。北京、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加快建设,搭建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动态运行监测和协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交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涌现亮点

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融合互动、互促共进,深刻改变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一)交通与旅游形成深度互动新格局

汽车营地、邮轮游艇、通用航空、公共自行车、观光小火车等发展提速,助推了新消费,增强了交通运输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能力。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自驾车旅游、专列旅游、低空飞行、邮轮旅游、慢行交通等旅游交通获得了长足发展,交通与旅游融合大势已成,成效显著。

积极创新“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公路、铁路、民航等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打造了旅游公路、风景道、休闲步道、旅游专列等。各地政府将旅游交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海南省大力建设多样化特色旅游交通体系,延伸滨海火车旅游专列,推动邮轮游艇旅游发展;新疆发挥地区交通路网与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和建设进出疆通道、南北疆经济走廊带、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的特色主题综合服务区,推出环北疆旅游专列、相约敦煌旅游列车等产品,着力提升“坐着火车游新疆”的品牌影响力;北京铁路局陆续新开或增开由京津冀始发,开往江西井冈山、重庆、贵州遵义、新疆和田、内蒙古乌兰察布、湖南韶山、黑龙江哈尔滨等地的100余列旅游专列,促进休闲游或深度游发展;河北省高品质建设了国家1号风景大道,贯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两个国家深度贫困县,助推6.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枢纽经济不断培育壮大

枢纽经济是交通、物流、信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下新经济、新业态的典型代表,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我国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融合发展势头迅猛,高铁经济和临空、临港等枢纽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交通运输驱动经济增长新动能。以郑州国际航空港为例,郑州航空枢纽迅速构建全球航线网络,在34条全货机航线中,国际航线有29条,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每周约100架全货机在郑州机场起降,通过营造航空货运便利性和价格优势环境,临空产业加快发展。其中智能终端产业园集聚了159家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企业,2019年郑州移动通信手机产量2.1亿部,全球每8部新手机就有1部“郑州造”,精密机械、生物医药、商贸会展等产业也加快集聚。

(三)交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个性化、定制化等服务要求提高,依托协同创新,交通运输与制造业融合领域不断拓展,交通物流与汽车、消费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提供全程供应链服务。制造企业和货运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仓配一体化、入厂物流、国际供应链、海外协同等融合发展逐渐成熟,引导供应链流程优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多式联运装备、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装备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向集生产、研发、推广于一体的更高产品形态延伸发展,交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为重点,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正在形成,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为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环境营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交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宏观调控方式,推动“放管服”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市场“腾了位”。

(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协同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管理体制、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实施,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撤销原铁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和原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承担原铁道部行政职责,负责拟订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原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国家层面“一部三局”架构基本建立,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收费管理体制、长江航运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港航公安体制、民航局属国企改革和机场公安体制、空管系统体制机制等改革加快推进,邮政体制改革有序开展。

(二)宏观调控方式不断优化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的交通运输宏观调控机制,推进交通运输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陆续批准了公路、铁路、民用机场、油气管网等一批中长期规划,推动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实施,调控引导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进程。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推进“多规合一”“多规融合”。稳步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交通运输投资、运输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方面责权关系,既确保中央政府在交通发展上的宏观调控职能,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在交通建设和管理上的积极性。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消二级收费公路,不断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整合,进一步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认可网约车合法性。

(三)“放管服”改革成果丰硕

按照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总体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交通运输领域微观事务的管理,对能用规划实行有效管理的项目最大程度下放审批。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持续清理交通运输领域各类不合理和非必要罚款及检查,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取消中介服务等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跨省大件运输等并联许可系统全国联网。推进新业态协同监管,进一步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模式,使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推广“最多跑一次”服务,办事效率极大提升。

(四)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坚持法治引领,综合交通运输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快递暂行条例》。适应新业态发展要求,出台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部门规章。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航运政策,不断完善标准和规则。实施《货物多式联运术语》JT/T 1092-2016、《多式联运运载单元标识》JT/T 1093-2016等标准规范,推进运营车型、综合服务、多式联运等标准规范制定修订。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交通运输领域管理,政府、市场、行业协会、社会大众等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二、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正在构建

(一)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价格市场化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领域价格,完善价格机制与收费规则。建立完善铁路货运与公路挂钩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探索货运分方向、分季节、分品类、分运能等灵活价格调整策略,初步构建了以列车运行速度和等级为基础、体现服务质量差异的旅客运输票价体系,扩大民航国内客运航线、港口经营等领域经营者自主定价范围,理顺了邮政非竞争性业务资费结构。实施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有效促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与公共道路资源利用的城市停车收费政策。建立健全出租汽车运价动态调整以及运价与燃料价格联动机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形成了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航空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网络型骨干运输企业。

(二)创新交通运输投融资机制模式

交通运输投融资机制模式不断创新,基本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引进外资”的多元化融资格局。国务院连续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进一步精简政府投资项目,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运营。加快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以杭绍台、杭(义)温等城际铁路为代表开展PPP、TOD模式试点。多次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支持外资参与交通建设运营。

(三)交通运输国际合作机制更加畅通

围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双多边运输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运输规则制修订,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多次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或放宽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国际海运率先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取消国际海运及辅助业外商投资股比限制,将国际集装箱船运输、普通货船运输业务以及无船承运业务等由审批改为备案,充分释放了国际海运服务市场活力。《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开放第七航权实施方案》发布,我国民航首次同时试点开放客运和货运第七航权,是世界航权开放的最高水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运输投资合作不断加强,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服务。

三、交通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一)现代企业制度有序建立

我国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装备制造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交通运输领域涌现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2019年6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铁路所属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和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战略重组,成为中国唯一能实现远洋、沿海、长江、运河全程物流服务的企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推动公司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转型升级、跨国经营”全球化战略,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

交通运输领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顺丰、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积极参与原中国铁路总公司混合所有制,普洛斯完成对中远海运集团所属宁波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的股权战略投资,东航集团与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普洛斯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资者进行混改试点,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企业已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

(三)人才队伍改革扎实推进

以各类交通运输企业为主要平台,培养造就出一批素质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人才队伍。坚持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一批国家级拔尖人才、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集中涌现。坚持弘扬工匠精神,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专业型人才不断涌现,隧道桥梁等设计、制造、运营等高技术工匠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一批新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不断涌现,行业自主创新等“软实力”不断提高。


[1]综合交通网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道、输油气管道等里程,不包括远洋航线、航空航线等里程。

[2]此数据为实际值。文中对源数据只保留了小数点后一位数字,若按此数值进行相关计算,会导致增长率的计算值与实际值有所不同,全书下同。

[3]1英尺=0.304 8米。

(二)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

“互联网+”交通技术应用业务领域不断深化扩展,主要集中在行政执法、出行服务、行业监管、安全应急以及基础设施管理等。互联网在公路、铁路、民用航空上得到逐步应用。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截至2019年底,ETC客户累计将近2亿,高速公路ETC共建设专用车道17 644条,主线收费站ETC覆盖率99.1%、匝道收费站ETC覆盖率95.6%,客车ETC使用率39.59%。铁路实现了网上售票、刷脸进站、高铁Wi-Fi等服务环节的智能化,“复兴号”高速铁路列车实现Wi-Fi全程覆盖;民航实现“万米高空通Wi-Fi”,东方航空在75架宽体机上提供空中接入互联网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监管、安全应急、行政审批等应用较广,人工智能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研发应用、运输服务以及行业治理等深度融合。北京、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加快建设,搭建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动态运行监测和协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交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涌现亮点

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融合互动、互促共进,深刻改变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