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推动脱贫攻坚和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 > 第20章

三、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

第一章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根本遵循,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重要位置,就脱贫攻坚和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目标、路径、政策、机制、责任落实等作出了全面部署,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和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了新时代强烈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大规模、有计划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非凡的意志、超常的举措,打响了我国减贫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中国减贫史和世界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谱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人、财、物统筹规划,凝聚各方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消费扶贫等多种机制互为支撑,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对口援疆援藏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成为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实践证明,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脱贫攻坚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实施如此宏大、如此艰巨的伟大工程。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浓浓的为民情怀、赤子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脱贫致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贫困人口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最需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其根本利益的弱势群体。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党中央实施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深刻、最生动的诠释。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强调最多的就是人民,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永葆对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赤子之心,就是自然流露出的朴素真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体现了心系民生、心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政治信守,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充分、最生动体现。

三、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要求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脱贫攻坚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和遵循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念和决心,既是党中央决胜脱贫攻坚、全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的充分体现,也是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新发展理念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工作,始终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动力的创新、发展能力的协调,更加注重在发展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生态、保护好环境,更加注重内引外联激发后发优势,确保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共享发展成果。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深刻阐释了贫困问题现象和本质,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消除贫困思想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创新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分析我国贫困问题特征及深层次矛盾,科学提出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和策略方法,对贫困问题作出了符合新时代实际的科学判断,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脱贫攻坚最新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状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也不能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围绕为什么要脱贫、如何脱贫、如何保证脱贫效果等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两个确保”的目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六个精准”的扶贫方略、“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了“六个坚持”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脱贫要从方法路径上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要问题,突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突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突出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突出开发式内源式扶贫,涉及脱贫攻坚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拓展到了新空间,使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二、实现了脱贫攻坚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全面提升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具体设想;邓小平同志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并首次提出了中国反贫困的总体战略;江泽民同志重视开发式扶贫以及瞄准对象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的转变;胡锦涛同志立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赋予了反贫困新内涵、新路径,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针对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和反贫困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对中国特色脱贫攻坚路径进一步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系统回答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理论一次意义重大的跃升,对新时代推进脱贫攻坚发挥了根本性指导作用。

三、体现了脱贫攻坚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引领作用,更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史性地提出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以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5]这集中体现了我国对脱贫攻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其实现稳定脱贫;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6]脱贫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复杂多元的贫困问题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路径遵循,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了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做到为民造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工作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赋予了脱贫攻坚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

二、明确了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着贫困群众的生活,多次到贫困地区调研指导,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分析我国贫困状况的基础上,从全局角度对当前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明确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指出脱贫攻坚的战略重点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了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三大目标,明确了新时代推进脱贫攻坚的基本路径;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在制度和组织保障上,全面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确保扶贫举措落到实处。在扶贫方式方法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调坚持“六个精准”,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在政策供给上,形成覆盖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体系,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等举措,形成支持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明确了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是凝聚各方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三、明确了脱贫攻坚的工作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精准扶贫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8]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9]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靠党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主推、干部主攻,要充分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靠实干把扶贫目标变为现实。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践行初心使命,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真正做到落实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抓住了解决新时期贫困问题的主要矛盾,明确了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拓展了消除贫困的方法手段,提升了消除贫困的绩效水平。通过精确瞄准、精准帮扶,直接瞄准贫困群体和致贫原因,集中资源对其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帮扶,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其收入来源,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切实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绩效水平,对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新战略,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这是做好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明确了新时代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新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做好特色发展,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要求加快建立健全长效普惠性的扶持机制和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决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要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老工业基地要重点抓好产业转型升级。老少边贫和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地区、生态退化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特殊类型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深远意义,为推动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丰富了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远的战略考量,极大地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

三、健全了新时代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确定中央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重,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要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确保承担安全、生态等战略功能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整体谋划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明确了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植于中国土壤,形成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理论的实践探索,检验于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决胜战场,深刻揭示了贫困发生及有效治理的根源性问题,创造性提出了中国脱贫攻坚新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科学开展反贫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减贫发展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一、体现了对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的切实保障

习近平主席指出,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10]中国特色脱贫攻坚道路使7亿多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是对全球减贫和人权发展贡献最大的国家,也是首个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减贫目标的国家,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消除贫困是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没有生存权、发展权,就无从讨论其他方面的人权保障。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宏伟目标,这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减贫成就,必将在世界人权发展史上书写光辉的一页。

二、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主席指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要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帮助各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11]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消除贫困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均衡、共赢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源还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一部分群体没有充分、公平地享受到发展的红利。推动减贫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人民摆脱贫困,就是弥合南北鸿沟,缩小贫富差距,从根本上扭转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现象,提升全球和各国发展的包容性、公平性、协同性,这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发展、繁荣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国际减贫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中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习近平主席强调,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加强减贫发展合作,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12]国际社会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建设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一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为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注入新动力,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国际减贫和发展合作开辟了新路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外交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实践。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

[2]《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 谋求亚太更大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0日。

[3]《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人民日报》2012年12月31日。

[4]《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5]《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

[6]《习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 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

[7]《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8]《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9]《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报》2013年11月6日。

[10]《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

[11]《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

[12]《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

三、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中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习近平主席强调,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加强减贫发展合作,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12]国际社会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建设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一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为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注入新动力,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国际减贫和发展合作开辟了新路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外交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实践。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

[2]《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 谋求亚太更大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0日。

[3]《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人民日报》2012年12月31日。

[4]《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5]《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

[6]《习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 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

[7]《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8]《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9]《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 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报》2013年11月6日。

[10]《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

[11]《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

[12]《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