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 第10章

第五章 推动“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 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推动现代

第五章 推动“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推动“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物流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对外立足全面开放新格局,精准把握全球供应链体系重构的战略机遇,努力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建设贸易强国提供坚实保障;对内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顺应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趋势,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效率,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培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供应链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十四五”时期,要结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战略定位的认识,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思路,营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一、支撑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基础性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关联密切,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服务保障和支撑作用的产业。产业功能的基础性、服务的公共性、效益的社会性、运转的协同性、建设的长期性和投入的密集性等是基础性产业的重要特征。现代物流业连接生产和消费,具有天然的经济运行基础性特征,与所服务产业在运行上高度融合,为制造、商贸等其他产业运行提供必需的运输、仓储等服务,在支撑产业运行、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产业组织方式面临深刻变革,对提供产业运行基础支撑的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发展要求,既要在运输、仓储、供应链管理等服务方面降本增效,又要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能力,为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网络支持。从经济整体发展方面看,要夯实现代物流业支持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组织创新提供基础保障;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看,要为区域、城市产业布局能力、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升提供要素聚集、规模扩张支撑,为打造区域、城市经济增长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十四五”时期,要精准把握现代物流业基础定位与发展方向,统筹物流发展要素投入,建立符合基础产业定位的发展政策,更好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优化产业组织与提升产业价值的战略性产业

通过现代物流业加强相关产业在供应链层面的横向、纵向组织和要素集成,对改变我国产业布局分散、运行割裂、运转低效状况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以规模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产业组织新模式,加快产业组织的智能化、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总的来看,现代物流业优化产业组织和提升产业价值作用的发挥,既可以为自身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又能为其他产业提高组织效率、扩大辐射范围、延伸服务价值创造条件,需进一步深化对其战略性作用的认识,确立其战略性产业地位。

(一)深化对现代物流业战略性作用的认识

现代物流业属于典型的派生性服务产业,但在服务生产和生活领域方面与传统物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对生产服务而言,现代物流业需求虽依然来自制造业、商贸业等实体产业对运输、仓储、配送等的服务需求,但对供应链服务的要求更为强烈,而且供应链具备将信息、交易、结算进行聚集整合的功能,可以产生巨大的附加价值,形成聚集型增量物流需求,对于相关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如现代物流业与电商、跨境电商等有机结合,对传统实体店不是简单的替代和置换关系,便捷的服务和快捷的交易、物流配送,培育出全新的物流服务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在有关文件中,已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创新供给方式、发现国内市场需求、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手段。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有空间非均衡特征,不仅直接关系到区域产业运行的成本、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还影响到区域、城市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发展能力与竞争力,需统筹认识现代物流业战略性作用,系统谋划本地区现代物流业与相关产业整体提升战略路径。

(二)加快确立现代物流业战略性地位

发挥现代物流业战略性作用,需要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现代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两个层面发力。一方面,要加快现代物流业产业组织模式变革,重构高效、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业生态。特别是要在运输、仓储两大物流服务核心环节,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的基础保障环节,从战略高度加快运输资源整合,推动运输服务现代化,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仓储环节现代化水平,加快智能化仓储发展;提高物流节点聚集和运行效率,加快干支配衔接和服务网络建设,实现现代物流业的战略性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现代物流业在重构制造、商贸等产业组织中的战略性地位。积极推动基于供应链的产业全链条运行模式创新,发挥现代物流业连着生产、消费的纽带作用,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模式,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三)推动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

深化对现代物流业战略性产业定位的认识,目的在于推动现代物流业及与之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一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现代物流业与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层面,要从物流服务角度,形成有效提高各相关产业发展质量的现代物流运作体系;地方层面,要精准把握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从增强本地经济发展竞争力、培育现代物流业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增长点的角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政策体系。二是推进物流组织创新。利用供应链集成,形成物流空间、组织基础上的要素集聚和产业重构,打造物流组织中心和产业聚集发展中心,系统提高区域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水平。全国层面,要加快物流资源的区域协同与整合,打造要素高度集聚的关键物流组织枢纽,加快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地方层面,要强化微观设施的功能、空间整合,加快相关要素规模聚集与运作,在运行层面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并有效推进区域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三是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强物流资源整合、组织集成和创新发展能力,为生产、贸易、金融、信息等多产业、多环节融合联动发展赋能,营造全新的产业发展场景,提高产业发展价值。

三、引导产业布局和业态创新的先导性产业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形成更为合理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产业布局、发展模式面临提升重构变革,现代物流业服务效率和供应链能力正成为引致产业组合和重构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要系统谋划布局,发挥现代物流业对产业布局和业态创新的先导性作用,引导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理顺现代物流业引导产业发展的路径

现代物流业对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组织方式创新的引导,本质是营造适宜产业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率物流环境,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高度集成的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网络化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业重要趋势的背景下,要更多通过物流要素的空间聚集,依托物流枢纽和通道形成强大物流网络来实现。因此,发挥现代物流业引导性作用的路径就是物流要素集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集成、物流网络构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要求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活动系统化组织,在国家层面明确了物流要素空间发展格局和路径,各地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加快推动国家物流枢纽落地,同时加强区域物流枢纽体系建设,并与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有效衔接。

(二)明确现代物流业引导经济布局的方向

利用现代物流业布局发展的先导性,科学引导经济要素在国土空间上合理均衡布局,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首先明确引领布局方向。国家层面,要通过国家物流枢纽引导物流要素合理、规模聚集,构建对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现代物流网络,引导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产业合理布局。区域层面,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为引导区域要素整合与经济发展融合,提高各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要通过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打造辐射能力强、成本优势明显、供应链服务功能完善的区域物流系统,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当前,我国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加快,超大经济规模优势不断显现,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要在海运、陆运、航空物流枢纽建设以及国际供应链物流服务系统建设上加快步伐,统筹推进国际国内物流网络建设,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三)创新现代物流业引导经济发展的模式

加快枢纽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的要素聚集辐射功能作用,吸引物流要素规模聚集,形成巨大的物流要素流量,培育发展要素聚集型枢纽经济。另一方面,利用物流枢纽要素集聚效应,培育区域供应链服务功能,引导制造、商贸、信息等产业要素资源聚集,营造良好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完善交易、结算、金融、信息、商务等服务场景和生态,形成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交融汇聚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主导的产业集聚型枢纽经济。

推动通道经济发展。要密切物流枢纽之间的干线通道联系,打造基于通道沿线物流枢纽、中心城市等节点的产业布局发展与分工合作体系,促进区域间、区域内经济要素流动,加速形成物流服务协同、价值外溢效应,构建基于骨干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的经济产业走廊,大力发展通道经济。

“十四五”时期,要深刻把握现代物流业发展定位,遵循现代物流业发展基本规律,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现代物流业与经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适应与引导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统筹加强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培育物流和产业网络、规模经济,推进现代物流业集约高效发展;发挥技术创新动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绿色智能发展;增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推动现代物流业韧性联动发展。

一、创新融合

创新融合是按照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要求所确定的发展原则。要以创新为方向,把握现代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和运行发展逻辑,按照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发展要求,系统推进产业技术、业态、模式创新,形成全新的产业组织体系,加快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展原则,要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从战略高度统筹现代物流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突出以现代供应链组织管理为核心,厘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特征,寻求现代物流业与产业融合的切入点,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空间布局方面,要更好推动物流要素与经济发展要素的空间协同,创造供应链集成的条件。环境营造方面,要加快完善制度环境,鼓励和促进市场主体间资本、技术、业务融合,创新业态与模式。发展条件方面,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特别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区域协同

区域协同是遵循现代物流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围绕适应新时期经济布局、产业组织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在经济空间发展维度上所确定的发展原则。要按照现代物流业服务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以全方位、系统化视角,着力提升各层面区域战略的联动性和全局性,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推进现代物流业区域协同发展,一是要统筹优化物流要素的空间布局结构,重点是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区域短板,优化东中西物流要素的均衡布局发展,并按照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统筹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城乡间物流要素的功能协同布局。二是要在服务体系上形成通道化、网络化的整体服务系统,重点是着力加快通道化物流服务,促进区域间经济要素流动,支持区域经济协同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区域内经济产业分工整合,加速融合发展进程。三是要在推进方式上强化区域物流协同,重点是加强不同行政区划间战略、规划层面协同,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及供应链运行关系,统筹区域物流设施、功能、服务协同,营造便于要素无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流动的市场环境,激发物流市场主体活力,构建跨区域、分工合作的物流服务系统。

三、集聚高效

集聚高效是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基本要求,是遵循现代物流业规模经济与运输网络经济相结合要求所确定的发展原则。要按照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创新要求,以推动现代物流业网络经济、规模经济发展为导向,通过物流规模结构、空间结构、组织模式的调整,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水平,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

坚持集聚高效发展,重点是加强对各类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也是“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优化结构、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加快物流要素的空间聚集。以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等设施为载体,加快推进物流存量资源的空间集约整合,提高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效率,支持现代物流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推进要素聚集基础上的组织整合。着力打造物流服务聚集平台与服务运作平台,强化不同物流服务功能有机协同,形成干支配仓等物流环节的有机衔接,通过区域间业务联动和网络构建,提升运行效率。三是加快物流要素与经济要素的协同聚集融合。营造良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引导与促进产业要素聚集,形成物流与产业组织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统筹对接,提高产业供应链组织和服务效率。

四、智能绿色

智能绿色是从当前重大技术革命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所确定的发展原则,体现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绿色环保等发展基本要求,是现代物流业依托新技术赋能,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坚持智能绿色发展,一是鼓励新技术、新装备广泛应用。促进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电子识别、无人机、物流机器人等新装备、新技术,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营造新技术应用环境。要积极引导创造应用各类智能技术的规模化运作市场环境,营造智能仓储、智能园区等物流领域的智能技术装备应用场景,推进智能化设施推广应用。三是推动现代物流业与相关产业整体智能化发展。智能设备、技术、管理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组织和管理能力,实现了供应链多环节整合、产业链延伸组织,以及价值链整体重塑,为物流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拓展领域。四是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等模式创新发展,使绿色物流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五、韧性联动

韧性联动是从现代物流业更稳定、安全、可控,保障供应链安全确定的发展原则。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组织力、控制力,以更灵活和变通的组织方式、互补能力、协同关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在各种可能的不稳定格局下,保障我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转。

坚持韧性联动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物流网络。增强国际国内物流通道网络的交叉、替代、互补能力,确保特定条件下物流能力的快速保障。二是增强应对变化的物流组织能力。提高物流的中枢组织能力和效能,增强物流资源要素之间的联动协作水平,确保环境变化条件下,有能力快速调整组织方式,提供顺畅稳定的基本保障。三是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不同层面,应对不同情景的应急物流体系,完善应急物流机制。四是强化现代物流业与产业融合的供应链能力提升。重点在关系民生保障的冷链物流、粮食物流以及工业制造的大宗商品物流等领域,强化以供应链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物流系统建设,提高现代物流业支持我国经济发展能力。

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现代物流体系是形成系统、科学的“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基本路径的基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现代物流体系应具有立体、交叉、综合等特征,具体可以分为基础层、运作层、保障层。基础层强调现代物流业的服务主体与服务手段,即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培育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的市场主体;运作层强调现代物流业的多维服务形态,即推动现代供应链引领产业组织创新,发展新模式新技术下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物流经济新形态,提升应急物流体系的安全与韧性,顺应全面开放国际物流体系发展;保障层强调现代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即夯实包含标准、统计、信用等内容的物流基础支撑体系。

一、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物流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并列,明确要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必须跳出单纯从产业角度看待物流的惯性思维,更多从产业、生活配套基础设施的角度审视物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是统筹现代物流业宏观发展与微观运行,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的顶层框架设计,对推动物流组织方式变革,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全国物流服务网络,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重塑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等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一)整合资源,推动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优化

物流基础设施对供应链整体服务功能提升,提高供应链运行、物流效率,满足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物流组织、管理需要具有重要支撑保障和载体作用。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货场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枢纽场站、集装箱站、中转站、货运站等货运功服务设施。我国物流枢纽设施数量规模庞大,但要素集中度和运行分散特征明显。“十四五”时期,要强化对承载物流组织和物流要素聚集功能的枢纽设施的资源整合,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规模、层级和功能结构,形成一批要素高度聚集、服务功能强的重大枢纽设施,打造辐射能力强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发挥好国家物流枢纽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引领作用。国家物流枢纽是实现物流体系高质量运行的顶层核心载体,以整合资源为主要路径,打造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形成有效串接全国通道、辐射各区域网络的关键平台,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组织中枢的作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国家区域经济布局要求、通道网络结构条件等因素,明确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支点的国家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空间布局。“十四五”时期,“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和落地实施,同时建立完善实施考核评价标准,组建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完善促进国家物流枢纽聚集要素、发展枢纽经济相关政策,加快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形成牵引现代物流体系高效运行发展新格局。

以国家物流枢纽作为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的整合载体,合理组织和利用土地、投资等要素资源,通过多规合一,实现对物流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完善物流资源整合利用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各类物流设施的综合利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在规划层面明确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城市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布局,防止其他设施挤占、挪用物流设施用地,改变一些地区不断外迁物流基础设施的不合理局面。同时,按照城市发展定位和功能,构建区域、市域、市内、城乡不同层级有机衔接的高效物流网络,提高城市物流整体设施布局水平与物流服务组织化程度。研究制定统一的城市配送、快递物流网络布局建设标准,规范城市物流运行管理,提高城市物流运行品质。完善城市对外通道布局,密切通道与重要物流设施联结,为干支配有机衔接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二)集约组织,打造高效物流服务运作平台

以构建高效物流网络、发展网络化物流服务为方向,培育集多种设施、服务功能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平台,充分发挥物流平台的组织功能和作用,加快现代物流业集约化发展。

打造基于国家物流枢纽的物流组织平台。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通过串接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有效联结国家物流枢纽周边区域的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基地等物流设施,聚集干线、支线、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打造物流服务要素高度聚集、物流运作辐射网络强大、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共享的合作发展平台。

培育一体化物流服务组织平台。强化对分散、小规模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和衔接,鼓励有利于干线运输、支线运输、配送服务、仓储服务、国际服务、运输代理等物流服务进行集成的服务组织平台建设,提高物流组织化水平和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水平。鼓励公路运输车货匹配平台转型升级,加快嵌入物流设施网络、运输通道网络、智能仓储网络、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步伐,向规模化、网络化组织干线运输、衔接支线运输、对接末端配送服务转型,加快物流运作和运输组织服务的网络化、规模化发展。鼓励各类物流服务平台之间对接和融合,放大平台效应,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鼓励铁路、港口、机场物流向平台化组织方向转型,面向货物吞吐量大的区域、企业提高网络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建设互联互通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为依托,转变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理念,建设有效串接产业供应链环节、物流运作环节、生产流通环节的物流信息新平台,为嵌入金融、结算、运营服务奠定技术基础,为物流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电商、快递等环节的物流信息整合步伐,规范整合标准和手段,为营造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环境创造条件。推动铁路、航空、港口等信息开放共享,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全社会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三)促进联通,推动干支配网络的衔接畅通

物流干线运输通道、支线运输网络和末端配送系统的衔接方式及其效率,对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已成为交通大国,拥有集成多种运输方式的强大运输网络,在向交通强国迈进过程中,各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完善,未来现代物流体系运作的运输条件将显著改善。为更好发挥综合运输网络效益,提高运行效率,需要从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层面出发,构建基于运输、物流组织的干支配网络系统,提高干支配衔接能力和整体运行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不重视干支衔接的传统理念和做法,加快依托重要交通通道构建运输、物流走廊步伐,为发展通道经济,促进产业、企业沿物流通道布局、高效分工协作创造条件。

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物流大通道。随着内陆开放高地崛起和强大国内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我国东中西、南北全域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新格局正在形成。为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必然带来规模化双向干线运输与物流加速发展,要重视干线运输与物流服务资源聚集整合,从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层面,加快运输、物流运作资源向特定通道规模聚集,为运输、物流规模化、网络化运行奠定基础。要积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资源聚集,探索跨区域干线运输、物流走廊建设经验,为推广复制创造条件。要加快以武汉、郑州、西安、成都、重庆、乌鲁木齐、兰州、昆明、南宁、贵阳等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国际国内双循环物流大通道建设,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降低跨区域物流成本水平,提高产业布局竞争力,密切沿通道城市间、国际国内市场的联系,打造发展新格局下的经济新增长极。

织密支撑物流大通道支线网络。以物流大通道为载体,密切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的支线联系,为大通道聚集物流服务资源、开展规模化运作提供支持,为周边城市利用大通道创造条件。加快中心城市支线成网步伐,依托中心城市构建城市群、都市圈物流支线网络,营造依托物流大通道跨区域辐射的产业布局发展环境,尤其是重视中西部中心城市的支线网络建设,为布局发展规模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服务网络。加快对多式联运发展的顶层设计,注重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及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专项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本着统筹协调、衔接高效、创新开放、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对点线衔接、能力协调、标准制定、单证统一、服务产品、运行机制等多式联运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突破,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条件开展适宜的多式联运模式,着重打造一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公铁联运工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空铁联运工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铁水及水水联运工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多式联运工程。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多式联运实施方案,强化方案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完善方案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建立规划执行进度和效果评价机制,突出引领作用。

强化干支线与末端配送衔接。积极引导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系统布局建设,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的运输组织服务环境,密切末端配送与物流通道联系,创新城乡配送低成本发展模式。强化区域分拨与城市配送之间运行联系,形成分拨配送紧密衔接的配送服务网络,营造干支线支撑配送高效发展格局。

(四)网络重构,促进降本增效方式路径变革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已经形成了布局相对完善、功能较为强大的设施体系,但基础设施网络化组织结构不强、经营运作分散、要素聚集度不高,影响物流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不利于推动物流成本水平持续下降。要按照现代物流业与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充分发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整体功能,持续提高物流创新服务效能,加快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从单一物流运作环节向物流组织模式创新转型。

促进现代物流业降本增效路径与模式转型。加快形成物流规模化、网络化组织结构,打造要素高度聚集的物流枢纽网络,形成物流业务运作规模集成效应,加快干、支、配、仓有机衔接,培育物流与信息、金融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提高物流市场主体整合资源、创新服务的能力,促进现代物流业全方位提升发展质量,以服务体系整体能力确保降本增效方式转型。加快促进区域物流联动、服务方式协同、产业发展融合,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全新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生态,提高我国物流供应链整体发展水平,密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关系,实现模式创新基础上的全产业链降本增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顺应趋势深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工作。优化物流降本增效顶层设计,形成依靠网络模式、创新生态降本增效合力,加快我国物流降本增效方式转型。提高降本增效要素应用和技术支持力度,引导土地集约利用和物流设施网络化布局,鼓励提高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提高运输工具满载率,努力降低单位物流量成本,加快干支衔接运输、多式联运发展,加速货物运输结构调整,促进降低运输服务组织环节成本。加快降低供应链运行成本,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鼓励专业化物流创新发展,鼓励制造业、商贸业采用供应链管理与服务,进行供应链组织模式创新,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基于供应链的成本、效率竞争力。

二、建立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体系

良好的供应链组织运行系统以及对供应链稳定与组织能力是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但供应链组织和运行水平依然需要继续提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影响,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已成为全球各国的重要目标,也成为维护全球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供应链集成,提高组织效率与品质

发挥现代物流业的要素集成作用,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依托仓储、运输等关键领域的集成化组织能力,沟通上下游生产、流通环节,加快推进物流服务供需高效匹配、良性互动。通过构建生产、流通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推动供应链系统化组织、专业化分工、协同化合作和敏捷化调整。提升供应链集成能力,培育中国特色的供应链组织企业,提高企业生产、流通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运行效益。

依托重大物流枢纽,打造区域供应链组织中心。创新和培育国家物流枢纽供应链业务模式,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在区域物流活动中的核心组织作用,提升国家物流枢纽产业服务功能,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深化产业上下游、区域经济活动分工合作,推动物流枢纽从物流要素组织中心向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支持和引导物流线上线下融合、共同配送、云仓储、众包物流等共享业务发展,进一步拓展基于供应链的交易担保、融资租赁、质押监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信用评价等价值链增值服务。提高枢纽协同制造、精益物流、产品追溯等服务水平,有序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开展市场预测、价格分析、风险预警等大数据信息服务。

(二)引导供应链融合,创新供应链服务体系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支撑下,供应链正在改变传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运作模式,使得制造、商贸等领域的物流服务融合成为可能,也成为重要的新发展趋势。要鼓励和引导物流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上下游各环节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组织协同,创新制造、商贸与物流紧密结合的供应链模式和生产模式,加快产业模式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农业融合,培育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依托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电商平台,推进农产品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产销对接、安全检测、加工包装、统仓统配、溯源查询等功能。面向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推广以标准托盘、周转箱(筐)为单元进行全程货物监控、“不倒托、不倒箱(筐)”标准化冷链;推动产区合作社、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等建设产地公用型预冷库或推广使用移动冷库。

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供应链。以深化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降本增效专项行动为抓手,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满足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精益化生产需要,探索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提升物流全链条价值创造能力,实现综合竞争力跃升。鼓励物流和供应链企业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发面向加工制造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协助制造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结合本区域主导产业,推动企业打造供需对接、资源整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提高区域产业组织能力和协同效率。围绕抢占战略新兴产业制高点,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打造合作紧密、分工明确、集成联动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供应链创新网络,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商贸业深度融合,完善商贸供应链。促进传统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供应链交易平台,促进市场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企业建设运营规范的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提供供应链增值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快消品、药品、电商、跨境电商等领域发展分销型供应链,从统仓统配的供应商切入,推广使用标准化单元技术,发展供应链协同平台,整合上下游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供需对接、集中采购、统管库存、支付结算、物流配送等功能集成,提高供应链自动补货、快速响应及资源共享能力。

(三)拓展供应链空间,培育国际化物流服务

在全球产业链不断深化融合的发展背景下,要围绕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完善国际供应链组织系统,支持我国产业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核心,统筹国际物流通道、枢纽、网络体系建设,推动生产、商贸等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积极稳妥推进境外分销服务网络、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等设施建设,延伸产业国际供应链组织空间,提高国际供应链服务质量。培育龙头国际物流供应链企业,完善企业层级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国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国际供应链组织和运行的稳定性,提高我国产业国际供应链安全水平。

三、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广泛应用,不仅对现代物流业集约高效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为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创造了良好条件。要着力提升物流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紧扣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发展,推动构建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一)大力发展智慧物流

充分把握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应用的战略机遇,加快营造良好的市场、标准、监管环境,创新技术、模式、业态协同发展生态,激发效率与效益牵引的智慧物流发展新动力。

推动物流设施与装备体系智能化。着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条件,针对基础设施、载运工具、货物操作单元等物流环节主要载体,加快信息感知、采集等物联网技术和装置应用,全面推进物流活动数据化体现,打造智能化物联网基础。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化专业物流装备,提高运输、仓储、装卸等物流环节自动化程度,加快应用自动引导车(AGV)、无人叉车、货架穿梭车、分拣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创新物流作业模式和优化物流运作流程。鼓励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利用深度交互的物联网基础条件和广泛应用的智能装备,发展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口岸、智慧仓库等设施。

打造物流智慧组织中枢。依托“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平台,打造要素高度聚集、信息全面互联、组织高度协同的国家智能物流运行组织中枢。突出公共服务大数据研究与分析,强化宏观政策引导,优化智能物流资源配置网络。鼓励联运服务企业、供应链组织企业依托智慧物流组织中枢,快捷、全面获取关联环节的专业物流服务资源,开展网络化、通道化物流组织服务,创新干支配全程智慧物流服务产品,减少中间环节,构建一体化物流智慧运作系统。

推动供应链智慧发展。完善农村物流网络,搭建农业供应链信息平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数据共享,打造农产品生产、贸易、物流大数据智慧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大型制造企业基于物流管理数字化外包物流业务,积极与龙头物流企业开展深度供应链业务合作,协同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涵盖生产、销售与物流的供应链组织信息平台,形成生产制造全产业链大数据环境,打造快速响应生产、市场,有效降低库存冗余的智能协同制造供应链。引导各类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连接市场消费端与生产供应商的智慧商贸物流协同平台,推动建立智能化流通供应链。

(二)推进绿色物流发展

积极采用新技术、应用新设备,创新管理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改造和整合物流管理流程,形成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协同运行的物流新模式。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双重目标出发,改进物流运行体系,加快正向物流环节绿色化,大力发展逆向物流。从培育和增强国际物流竞争力入手,加快提升我国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倡导绿色供应链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强化供应链绿色监管,探索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鼓励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积极扶植绿色产业,推动形成绿色制造供应链体系。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积极推行绿色流通,推广节能技术,加快节能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培育一批集节能改造和节能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绿色流通企业。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研究应用,开发应用绿色包装材料,促进物流包装绿色化、减量化。

鼓励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及模式创新。服务生产力布局和城乡居民消费,优化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整合集聚物流设施资源、企业资源、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减少返空、迂回、无效、过远等不合理运输,实现集约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多占用资源。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推进运输组合模式创新和绿色物流运行创新。科学合理配置各类高效运输装备,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促进节能减排。

推广绿色物流技术应用。推广LNG、CNG等清洁能源和电动等新能源运输配送车辆,配套建设加气站、充电站等绿色交通能源设施。采用绿色仓储技术和节能装备,提倡物流加工环节采用环保材料进行简单包装,提高物流包装物重复、回收利用比例,推广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循环利用。加快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确保绿色低碳物流长效可持续发展。

四、培育发展创新赋能的现代物流经济体系

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强包括物流要素在内的经济要素流动、聚集与融合创新,形成网络化与智能化产业组织形态和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探索以现代物流业为基础的枢纽经济、通道经济等经济发展新范式,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业创新赋能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聚集引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以要素的空间、组织、功能等有效聚集和整合为目标,以聚流、引流、驻流和扩散辐射为手段,优化区域经济要素的时空配置,重塑经济产业布局空间和组织格局,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依托我国物流服务网络,汇聚全球要素,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促进要素供给结构性转换,实现供给端要素整体优化,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鼓励城市依托重要物流枢纽,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优势,主动谋划加强国际国内区域物流服务要素和产业要素聚集,积极发展具有物流、产业双规模效应的物流枢纽经济,打造城市经济新增长极,培育新增长点。

(二)创新驱动,推动物流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为经济发展创新赋能的引导能力,加快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高度联动融合模式创新,为相关产业基于供应链服务提升价值创造新空间。强化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现代物流业服务和要素集成功能,实现对分散的流通渠道、生产组织等高端服务改造,形成定制化、个性化物流服务基础上的生产、生活物流融合发展,推动供应链服务产品创新、产业形态创新,促进农业、制造业、商贸业与现代物流业深层次联动融合发展,打造产业物流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三)特色发展,培育城市物流经济

以城市为产业布局载体,以现代物流业服务产业生态格局重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加快区域物流服务要素、产业要素在城市聚集,形成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新范式。加强城市经济发展层面的现代物流业、实体产业统筹,通过发挥城市资源、区位优势,优化城市物流与产业空间布局,营造成本效率优化和网络健全的物流环境,促进物流与城市商业渠道、生产协调、金融组织高度融合,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新空间和新路径。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为发展新形态,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建设高质量物流枢纽。

(四)区域合作,加快发展通道经济

以“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为牵引,加快物流资源向物流通道聚集,密切通道沿线经济产业联系,打造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推动通道经济发展。鼓励沿物流通道布局建设物流要素集聚能力强的物流枢纽设施,引导通道运输、物流服务运行系统建设,提高通道物流运行规模化水平,努力降低通道物流成本。培育服务通道经济发展的供应链组织系统,打造供应链运营中心和服务平台,形成通道经济发展新格局。统筹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提升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际化大通道资源整合能力,打造国际化区域通道经济走廊。

五、健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应急物流体系

构建保障有力的现代应急物流体系,更好应对突发事件,为经济社会运行提供更具韧性的物流支撑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应急物流网络不健全,应对转运组织能力不足、环节衔接不畅等问题,对此要在充分利用社会存量物流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设施、加强能力、优化组织、健全机制等,推动构建现代应急物流体系。

(一)完善应急物流设施

在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时,充分发挥物流枢纽设施要素聚集优势,将应急物流功能融入建设要求中,加快推动专业化的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运输转运等设施建设,形成专业储备、市场储备、运输资源、场站资源高度聚集的空间格局,更好利用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的全国性物流通道节点和区域物流网络辐射条件,增强多节点、多通道、网络化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实现应急物资跨区域快速调运、区域内有效分拨和配送,提高现代应急物流体系的整体协同性和韧性。

(二)加强应急能力储备

统筹利用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网络化运行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以及集中统一、保障有力的专业应急力量,区分不同应急物流场景、不同应急物流组织环节能力要求,依据相关应急保障预案,将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等不同方式,干线、支线、配送等各类物流力量纳入应急物流能力储备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建立分级响应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并建立相关重点保障企业、单位名单,明确响应机制、主要功能、任务职责等,加强应急演练,形成平急结合的应急物流能力储备。

(三)强化应急物资管理

构建储备体系完备、数量规模适度、储备模式合理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是开展应急物流活动的基础。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析各类事件的应急物资需求,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名录。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预测等科学手段,以省或市为单位对各类应急物资的需求数量进行合理预测,统筹确定各类物资的需求量,在保证应急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成本最小化。坚持市场化储备和政府储备相结合,根据应急物资采购、生产、使用等方面的不同特性,合理确定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

(四)优化应急物流组织

加快推进应急物流体系整体组织架构设计与建设,统筹利用各类应急物流资源,研究构建高度集中、组织有力的应急物流调度平台,高效衔接地方和行业应急平台、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以及应急物流能力储备,形成坚实可靠、高效响应的应急物流全链条组织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物流组织化条件,依托高效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有机嵌入应急物流的运行组织功能,推动形成整体协调、调度有序的应急物流组织体系。

(五)完善应急保障机制

现代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专业应急力量、市场主体等多方参与,必须依靠完善的调度协调机制确保应急物流体系顺畅运行。要开展应急物流统筹调度协调机制、应急物流能力储备机制、应急物流组织对接机制、应急物流管理机制、应急物流预案机制、应急物流监测与评估机制等研究,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框架,为现代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六、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

按照需求导向和市场化原则推进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建设,加强国内外合作,加快补齐国际航空物流短板,构建安全可靠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统筹国内外物流通道网络体系建设,打造集中体现物流全流程组织、物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物流枢纽平台,为我国产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重构、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网络

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引导企业加强国际物流通道网络能力建设。提高铁路、海运、空运等国际物流通道服务能力,有针对性补齐短板,提高航运、铁路等国际物流大通道能力,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共建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等,进一步延伸国际物流服务链条,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

(二)打造国际物流组织中心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聚集国际物流服务要素,强化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打造国际化沿海港口物流枢纽、航空物流枢纽、内陆物流枢纽和陆上边境口岸物流枢纽,完善国际物流通道。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在国际物流通道服务中的组织作用,形成规模集成效应,加强国际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与平台化集成,推进物流设施、装备、管理、信息等标准化国际对接,形成高品质的国际物流通道服务产品。

(三)推动国际物流高效运行

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一点接入、共享共用。扩大“先期机检”“智能识别”作业试点。探索完善大宗商品检验监管模式。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科学设置肉类、冰鲜水产品、水果等指定查验场地。发挥好海关特殊监管区等作用,支持产业融合创新。探索安全智能锁在国际铁路班列和跨境公路运输中的应用。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国际道路运输、国际铁路联运、国际班轮航线、国际航空航线等方面的相互对接,推动国际货物“一站式”运输。

(四)提升国际物流服务功能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的供应链集成化服务优势,加速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物流平台、跨境电商物流平台等商贸供应链组织平台。围绕制造业国际原材料来源、上下游产业布局、产品市场空间等,提高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匹配性,推动产业物流集成化与智能化,培育国际制造业供应链组织平台。加强物流、信息、金融等产业服务功能横向集成,培育综合性供应链服务体系,发展生产组织、国际分销、全程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高度融合的国际产业物流服务体系。

(五)防范国际物流运行风险

在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发展、强化国际合作的同时,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国际产业布局调整和国际治理体系发展动向,加强分析评估,防范国际供应链安全风险。充分利用各类供应链物流平台和公共仓储能力,提高供应链在外部冲击下的快速调整和恢复能力,增强我国供应链体系运行韧性。

七、培育分工协同的物流市场主体体系

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明确物流市场主体发展的引导方向,积极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夯实现代物流业提质增效发展的基础。

(一)优化市场环境,维护企业有序竞争

积极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发育的有序竞争和合作环境,努力改善市场监管环境。结合现代物流业特点和市场运行结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重点围绕现代物流业复合型产业特征,以及与相关产业高度融合的业务创新、业态变革等发展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加快推进监管模式创新,明确监管范围和重点,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市场主体结构优化。

(二)鼓励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顺应现代物流业与产业互联网相结合的发展趋势,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培育基于数据、算法等的新型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不断提高物流服务的科技含量水平。加快夯实信息基础网络,加快新型技术推广普及,为物流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造条件,鼓励物流企业应用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运行效率。

(三)引导企业转型,提高发展质量水平

加快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等要素投入结构,引导干、支、配、仓企业实现空间整合与业务有效协同,并基于网络化运行带来的降本增效优势,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发展。加强金融支持和服务引导,促进企业围绕网络空间扩张、功能集并延伸等重点方向,开展资产兼并重组和联盟合作,加强市场资源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

(四)加大开放力度,培育国际拓展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基础上,加强与国内重要制造、商贸等企业业务协作和融合创新,积极参与国际供应链体系重构。把握全面开放发展的大趋势,构建支持上下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国际物流体系,强化物流企业国际物流服务和组织能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等企业合作“走出去”发展,共同创造国际供应链新价值,提高物流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改变现代物流服务价值实现方式。

八、夯实科学完备的现代物流基础体系

按照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标准、统计、人才、信用等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为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更为坚实和强大的支持。

(一)健全物流标准体系

强化标准治理,完善标准体系。创新标准形成环境,以干支配仓整体协同和物流网络化区域协同,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促进物流标准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强磨合,为提高物流体系运行效率与物流企业效益水平提供有力支撑。统筹推进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对经市场运行和行业发展检验的物流标准,及时调整标准层级和适用范围,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挥标准对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物流统计体系

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反映现代物流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增强相关企业的物流统计工作意识,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研究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业运行监测分析能力,为相关政府部门分析研判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制定政策规划提供基础依据,为企业顺应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提供参考。

(三)优化物流信用环境

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开展信用承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进一步研究完善守信激励措施,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强化市场淘汰机制,规范现代物流业市场秩序,约束物流企业经营行为,不断提高物流企业整体信用水平,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为现代物流业和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培养一流物流人才

完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作用,综合采取专业培训、岗位实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物流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高校特色优势物流专业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专业物流人才梯队。深化物流学科领域建设,加强现代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熟悉物流业务管理、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创新拔尖物流专业人才,为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物流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