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7章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节 坚持社会主义市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方向、核心问题、目标要求、重点任务、正确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好、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丰富内涵,用以指导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

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5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实践证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艰巨复杂的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要深刻把握理解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领域全过程。

一、党的领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2018年3月,为加强党中央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责,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亲力亲为谋划指导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下设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形成了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务实高效的统筹决策机制、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有力有序的督办落实机制。在地方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省、市、县三级相应成立深改组(深改委)、专项小组和改革办,并由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主任)。党领导改革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增强了改革决策的权威性、科学性、有效性,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改革,截至2020年6月,先后主持召开40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14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统筹谋划、前后接续、梯次推进各项改革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整套统筹协调、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督促监督的工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大力推进各个领域改革,改革的力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艰巨复杂的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把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定位、政治大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二、党的领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阐述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部署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

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既保持了目标指向一以贯之,又保持了重大任务接续递进,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前进方向。

三、党的领导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谋篇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要做的是,推动各项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让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要注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标对表,理清工作思路和工作抓手,要在精准谋划、精准实施上下足功夫,改革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推出、对制度建设有什么作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把握不同改革的特点性质,坚持出台方案、健全机制、推进落实一起抓。落实改革方案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搞上下“一般粗”,不搞“一刀切”[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文件,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如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文件。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在保护产权方面,审议通过了《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等文件。在要素市场改革方面,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文件。在垄断行业改革方面,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实施接续用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党的坚强领导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是改革的责任主体,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基本取向,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16年10月11日)

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抓,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17年2月6日)

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勇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17年3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具备有利条件,具备实践基础,具备理论准备,也具备良好氛围,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3]。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改革督察工作,并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4]

督任务,就是要督促地方和部门按照党中央要求谋划改革任务,既看方向准不准,又看任务实不实,是不是能够结合实际,真正解决问题。督进度,就是要根据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既督促改革方案及时出台、抓紧落实,又督察相关改革任务配套跟进,抓好进度统筹,加强政策衔接。督成效,就是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察认识,就是要看思想工作有没有做深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没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认识和理解改革、关心和支持改革,是不是自觉站在改革全局高度正确看待局部利益关系调整,形成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察责任,就是要看改革主体责任是不是划分清楚,有没有理解到位、落实到位,是不是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察作风,就是要对照“三严三实”要求,督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不是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不是以改革促进派、实干家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严和实的作风谋划改革、落实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紧密结合深化机构改革推动改革工作[5]。正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如何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并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重大创新性发展,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主线,同时也突出了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要求,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特色。

一、推进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要搞其他什么主义;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第一次将改革的目标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体现了以改革完善制度、以制度推进治理的系统逻辑。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系统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体现了目标的全面、领域的全面、链条的全面。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率,把“蛋糕”不断做大;同时又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协调各方关系,保护各方利益,把“蛋糕”分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兼顾长远和当前、集体和个人、效率和公平、自由和秩序、自主和开放,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完全、更充分的发挥。

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借鉴西方经济学指导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方法和手段,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牢牢守住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符合中国国情,更有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彰显巨大优势。

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理论和认识上的新提升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体现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并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体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所有制关系到生产关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深化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有决定性影响。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6年3月5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新的定位。

一、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这更加符合和适应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出既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在实践上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论断。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明确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继续探索适应改革和发展客观实际变化要求的政府和市场的准确定位。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凡是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比较好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市场作用受到限制的领域,对资源的吸引力明显偏低,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对此,社会各方面也有相应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更加坚决地强调市场作用的定位,是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必然要求。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经过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如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二、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

弥补市场失灵,创造良好环境,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仍然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仅依靠市场容易带来一定的外部不经济和经济大幅波动,如果对经济大幅波动放任不管,就会造成经济运行较长时间偏离正常轨道,付出的代价会很大。发挥政府作用,是要弥补市场失灵,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明确了政府“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都尽量让市场去做,只有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才由政府来做。既要防范和化解市场失灵,也要防范和化解政府失灵。政府既要找准管理的边界,科学划定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领域,又要提升管理效率,在市场不能解决、市场机制失效的领域高效发挥作用,切实把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理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会推动政府履职的又一次革命性转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职能边界和重点,第一次系统合理定位了政府职能。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中,我们在简政放权、扩大市场作用的同时,不是简单地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而是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那些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承担起来。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波动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宏观调控不仅聚焦于发展规模,而且更注重发展质量;不仅着眼于短期调控,而且更注重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不仅依赖于需求侧的总量收放,而且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不仅立足于政策性操作,而且更注重制度变革,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发挥作用。

三、必须加强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调配合,统筹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制度体系

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月22日)

加强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协调配合,是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的基本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市场有效,是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目的,也是政府有为的重要表现;政府有为,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定好位、防越位、补缺位,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要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构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多层面的相互耦合,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在激发市场活力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促进公平竞争上,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促进和保护竞争,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以竞争政策为基础来协调相关政策。在要素市场建设上,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范围,完善政府对要素市场的调节和监管,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在市场准入上,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方式,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体现了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思维方式和行为的重要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改革不是目的,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要深刻认识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一、必须做到使改革服务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于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经济体制改革要服务于经济发展目标。从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对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有精辟的论述。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上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改革视角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作出阐释。

二、必须做到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三个有”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发展方式和增长路径的转变过程,更是一个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的过程。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其核心是让科技、金融、人力资源这三个要素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三个有”是新形势下我们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评价标准,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对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有些应该管但还管得不够好,如知识产权保护;有些应该放但还放开得不够多,如破除垄断;还有些放了之后的后续监管还跟不上。这要求我们根据“三个有”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突破束缚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微观主体更有活力;通过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统筹把握好各种政策工具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聚焦这两个重点谋篇布局,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有效破解经济体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完善产权制度,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在所有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关系或财产关系的法律形式,即财产所有权。产权的法律保护,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完善产权制度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2016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了产权保护的重点任务。

健全的现代产权制度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互为前提和基础。产权是权责利的统一。只有产权归属清晰,才能有效形成一个明确的资产所有者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从而使企业成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也只有产权归属清晰,产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经过四十多年改革,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主体框架初步确立,但是产权制度的完备度和成熟度还不够,在农村集体产权、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知识产权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因此,新时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为重点,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

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要加强对各类产权的司法保护,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权行为。只有夯实这个基础,才能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今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尤为重要,不仅要严格依法保护,还要在产权有效激励上实现突破。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产权制度要着力加强产权保护,以公平为核心原则,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发挥知识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作用。

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结构性矛盾的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要彻底解决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2018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步伐,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重点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论述指引要素市场改革不断深化。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部署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有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迈入新阶段,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对冲疫情影响、有效激发各类要素潜能和活力也具有现实意义。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截至2020年6月,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由原来的97%以上由政府定价,转变为97%以上由市场定价。要素市场建设和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配置要素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同商品市场相比,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存在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要素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短板。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要素配置的扭曲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和扩散性,由此造成一系列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制约全局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从破除无效供给来看,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是要素配置扭曲的集中反映,要推动“僵尸企业”出清,就要加快形成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释放错配的资源,这就要求建立要素初始配置的纠正机制,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从培育新动能角度来看,要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就要建立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以市场价格引导资源配置,使得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能够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提高要素宏观配置效率,共同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让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使经济充满动力的重要保障。宏观经济发展依赖微观主体活力。企业是组织生产要素的主体,企业活力是否充分释放,取决于要素活力是否竞相迸发。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扩大市场配置要素的范围,就是要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来配置要素资源,在完善政府调节与监管的基础上,抓紧解决要素产权不清晰、市场化交易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足等问题,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效应,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要素质量,实现优化组合。同时,还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阶段,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对于尽快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十分重要。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效率有倍增作用,已和其他要素一起融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之中,形成了新的先进生产力,具有广泛影响,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

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导向是行动的指引和方向,做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必须坚持这“三个导向”,要坚持目标导向,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愿景转化为具体行动,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指引,激发全社会创造创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要坚持结果导向,把改革的最终成果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定改革方案上,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要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把方案质量放在第一位,拿出的方案要有棱角,提出的措施要直击问题要害,要开实药方,提实举措,每一条改革举措都要内涵清楚、指向明确、解决问题,便于基层理解和落实。在部署改革推动上,要聚焦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在督促落实上,要在解决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二、坚持立字当头、立破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处理破和立的关系,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不能简单一放了之、一破了之,把改革的前因后果考虑周全,措施应对得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彰显了立字当头、立破并举的科学导向。“立字当头”,是指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指导下的普遍的“立”,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立目标,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总目标指导下,明确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方向。立定力,提出“两个死路一条”的论断,即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推进改革指明了政治遵循。立制度,持续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机构改革大力实施,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立破并举”,即对“立”和“破”系统谋划、总体部署、统筹实施,在构建新的体制机制的同时,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完善。

三、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比喻,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要同步考虑所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或废止。

四、注重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17年6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打折扣。注重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要注重突出重点。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要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注重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要注重形成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改革要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就必须加强协调,兼顾各方利益,照顾各方关切,统筹平衡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注重寻求最大公约数,更多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要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开公平公正推进,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改革的合力。

五、注重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强调要激活基层经验,注意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对在地方上率先突破、取得经验的,及时拿到台面上来研究论证,条件成熟的要及时推广。不管在哪个层面总结推广改革经验,都不能简单照着一个模子来刻,要根据实际作差别化处理。

六、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要统筹安排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学会“弹钢琴”,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稳定中的问题,用改革带动和推动各项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深入推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使改革服务于发展、服务于民生改善、服务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七、注重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重大改革举措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可能越来越多。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识得水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我们的政策措施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行之久远,不能随便“翻烧饼”。同时,稳妥审慎,不能耽误了必须推进的改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

八、注重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要点(2016年2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推进到这个阶段,矛盾和问题更多集中到抓改革落实上来了。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狠抓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落实,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一把手既要当改革的促进派,又要当改革的实干家。要把不同改革主体责任划分清楚、明确下来,理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提高履责效能,以责促行、以责问效。针对抓改革落实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鼓励大胆创新,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空喊改革口号,防止简单转发照搬中央文件,防止机械式督察检查考核,决不能让党中央得民心的好政策,到执行层面成了失民心、惹民怨的乱作为。要把抓改革落实同做群众工作结合起来,讲究方式方法,确保群众得实惠。


[1]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1月23日),《人民日报》2019年1月24日。

[2]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7日。

[3]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22日),《人民日报》2014年1月23日。

[4]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7月22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3日。

[5]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3月29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