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第123章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名与实、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名非天造,必从其实”重申了循名责实、名副其实的道理,指出讲究形式应该服从于内容。习近平引用这则充满思辨意味的典故,正是为了树立一种看待民主的新视角、新标准。也就是说,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既要看选举权利,也要看选举之后的参与权利,看人们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正所谓,“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

原典

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十有二次,因乎十有二建而得名,日运刻移,东西循环,固无一定之方也。

——〔明清之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

释义

《思问录》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论著,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五行、医学等科学问题。

在《思问录·外篇》中,王夫之阐述道:人们基于对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度”和“次”的概念。对于这些“人为之名数”,可以说“名因人立”;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是“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因为“人为之名数”并非凭空而造,必须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依据。

“名”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概念。儒家、法家主张“循名责实”,墨家坚持“取实予名”,荀子还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的观点。在此问题上,王夫之主张名从实起、言必拟实、以实定名、名实互为作用的辩证思想,批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惜名而废实”、重名不重实的风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