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第151章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说,高大的泰山,如果背向而视必然看不见它;秋毫的末端,如果仔细审视也能看清楚。泰山与秋毫、弗见与可察的鲜明对比,提示我们应善于观察细节、善于捕捉信息。

新闻工作者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越是信息发达、信息繁杂,越要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不能悬在半空、浮在表面。越是交通便捷、互联互通,越要俯下身、沉下心,迈进群众的门槛,走进群众的心坎。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动力之源,是为民情怀和朴实文风。心中装着群众,脚下丈量大地,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收获的一定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原典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西汉〕刘安及门客《淮南子·说林训》

释义

《淮南子·说林训》,其名当源于法家著作《韩非子·说林》,而其理论核心则是道家的思辨精神。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意思是:泰山那么雄伟高峻,但背朝着它就什么也看不见;秋天鸟兽再生新毛的末梢那么细小,若仔细观察也能看得清楚。

相似的说法《淮南子·说林训》中还有:“逐兽者目不见太山,嗜欲在外,则明所蔽矣。”猎人追逐野兽时,总是盯着猎物,结果连泰山也看不见,这是眼睛被欲望所蒙蔽的缘故。另外,《淮南子·俶真训》也称:“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何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眼睛观察细小的事物时,耳朵听不到雷霆巨响;耳朵倾听金石之音时,眼睛连巍峨高耸的泰山也看不见。什么原因呢?是精神专注在小的方面而把重大事情遗忘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