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 第28章

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墙”——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未知

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

——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的讲话

“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都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词语,习近平用这三个词打比方,指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现象,强调要打破这种隔阂,真正做到联系群众。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好坏,习近平多次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比如,他用“接接地气,充充电”来说明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用群众厌恶的“作秀”一词来说明一些干部喜欢做表面文章的不正之风等。而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则重点着眼于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症结及其解决。可见,这些贴切的比喻既指向同一主题,又各自有所侧重,相互联系。

在革命年代,党和群众之间没有什么“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党和群众真正是鱼水之情、水乳交融在一起。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党也十分重视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然而,执政毕竟不同于革命,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密切联系群众似乎不再迫切和必要,于是不少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开始慢慢形成一道无形的墙。

部分党员干部自认为有别于群众,视群众为异己,避群众唯恐不及。一些地方和部门因此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更谈不上解民之忧、为民服务。这种现象在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基层表现得最明显,群众对此怨言最多。

古人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一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从习近平赴河北考察与百姓拉家常以及吃饭时的四菜一汤,到赴武汉考察卷起裤腿踩积水,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转变作风的生动体现。

要破“城”、破“门”、破“墙”,就需要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尤其是在各方面条件大有改善的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群众观念,深刻领会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群众真正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对待群众,给予群众亲人般的关怀,唯有如此,才能打破横亘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那堵厚厚的“墙”。

要破“城”、破“门”、破“墙”,就需要走进群众、请进群众。一方面,党员干部要走出去,不能指望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资料就能做好工作。要走出办公室,到基层看一看、查一查、问一问,到群众中去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及时掌握基层和群众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还要善于“请进来”,也就是将群众请进办公室,多向群众介绍党和政府的工作,多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难处,制定政策时多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双向交流多了,彼此才能相互了解,相互体谅,相互替对方着想,党群、干群之间的误会、误解与隔阂自然也就慢慢消解掉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转变工作作风,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更需要每个党员干部亲自去做,去实践。只有在全党大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之风,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才会“土崩瓦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