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 > 第30章

一、什么是创新

一、什么是创新

习近平: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

picture
总书记原声19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段话,是2014年6月9日,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的。这段话里,总书记有三处用典,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一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一句典出何处,又有怎样的含义呢?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为大家讲解。

经典释义人康震:

picture
康震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周,虽然只不过是过去时候的一个小国,过去的一个旧邦,但是它的使命却是要不断地革新,不断地走向创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处世也应该如天道一样,追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呢,出自《礼记》的《大学》,意思是说只有不间断地,日日、月月、年年地革新,事物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这隐喻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和创造才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这方面,东汉著名的造纸专家蔡伦,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蔡伦出身非常贫寒,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入宫做了宦官。后来被提升为尚方令,主要是掌管宫里边的手工作坊,监督各种器械和御用品的制造。造纸就是尚方令管辖的项目之一。应该说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麻纸。但是这个纸非常粗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研发出新一代的纸张,就成为了一个很迫切的问题。蔡伦经常到处寻访造纸所需要的原材料。在他看来,树皮、碎布、破旧的渔网等,都是制作纸张的材料。经过反复的试验、研制,蔡伦终于制造出了质量优良的纸张,不仅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成本也很低,普及起来非常方便。所以后世,就尊蔡伦为造纸的祖师,而且把他造的纸称为“蔡侯纸”。应该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无上的智慧与创新的能力,而且这种创新和智慧,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三句话一并引用,是在鼓励和倡导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以古代的圣贤为榜样,不断地创新,努力地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地、不懈地奋斗。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谢谢康震老师的释义。

什么是创新?

第一,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思想学术到文学艺术,从四大发明到万里长城,创造了伟大成就。在当代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蛟龙”“北斗”“天宫”“天眼”“墨子”“悟空”等一大批科研成果相继问世,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更是引人注目。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活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创造了伟大奇迹。

第二,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伟大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所取得的。

第三,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关于厦航合资经营的改革实践,在福州工作期间,关于“马上就办”以及后来浙江形成的“最多跑一次”等工作要求,就充分体现了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改革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和部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新进展。而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更是集中展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018年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

(屏幕显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后讲话)

总书记同期声:

衷心地感谢你们,我也相信你们又会重整行装再出发,又会到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功不可没、劳苦功高,而且这就是你们人生的价值,要为自己感到自豪,我们也为你们感到自豪。一个国家筚路蓝缕,坎坷奋进到今天这一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你们这是最形象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一国两制”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港珠澳大桥,这条长达55公里的海上巨龙,屹立在波澜壮阔的伶仃洋上。在8年的建设之路上,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6.7公里的隧道是当今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为实现超长沉管隧道这一创想,团队尝试与外国公司技术合作,但是10多亿元的高价远远超出了团队的预期。中国工程师们在这一刻深刻地意识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是一条创新之路,必定困难重重。

(屏幕显示:尹海卿讲话)

尹海卿同期声(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

这个隧道在海中要5公里多,那么两头安过来以后中间要对接,安装的精度,我们要求的是,跟设计的主线不能超过5厘米。

思想解读人郭建宁:

看似小小的一段管节,实际上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重量将近8万吨,光是将其移动就要动用一个舰队的力量。而中国筑桥团队,不仅要移动这一巨物,还要让它在海底对接,用工程师的话来说,这样的操作难度不亚于在海底穿针。

海上“搭积木”,海底“穿针线”。大到一座人工岛的搭建,小到每一个钢筋的焊接,港珠澳大桥创新项目超过了1000个,创新工法40多项,形成了63份技术标准,获得了600多项技术专利。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不仅仅是中国工程师自主创新和勤劳汗水的结晶,也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居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段总书记的原音短片。(请扫下面二维码观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