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党史故事 > 第84章

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

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

故事原委

新华社北京2016年6月12日电,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再次讲到李保国的事迹,他说,李保国是“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

故事延展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扎根太行山35年,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聚宝盆”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他就响应学校号召奔赴太行山搞山区开发研究。

当年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发,交通不便,有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村民们一年最多只有3个月有粮食吃,其余时间只能吃野菜、树皮。河北邢台前南峪村的900多口人中100多人是光棍。

李保国却偏偏选择前南峪村,在这里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前南峪村的后山是典型的石质山地,再加上干旱少雨,“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

为摸清当地山区的特点,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早出晚归,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一到晚上,他就在煤油灯下,分析数据,悉心钻研,寻求破解之法。

要让树木存活,只有加厚活土层。但土从何处来?如何不被雨水冲蚀?“聚集土壤,聚集径流,土厚了,水多了,树也就活下来了。”李保国带领农户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积流。他们顺着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这样周围的薄土就可以被集中填充到沟里了。如此一来,下雨时也能汇集雨水,干旱山地逐渐具备了树木存活的基本条件。

经过李保国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

让山沟沟里的农民有了“摇钱树”

“有女不嫁岗底郎,光着脊梁睡土炕。”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山秃、人穷、观念旧,当年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50元。

1996年,村里仅有的250多亩耕地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毁。李保国随河北农业大学科技救灾团赶来。看着时任村支书杨双牛沮丧的样子,李保国把一个烟盒悄悄递给杨双牛,上面写着:“别灰心,不是还有几十亩果园吗?我来帮你们!”

就在杨双牛半信半疑之际,李保国已经带着同在河北农业大学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白天,他翻山越岭考察;晚上,他熬夜分析数据。李保国很快为村里做出了3项致富规划: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人均5亩板栗,平均收入5000元;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蓝图易绘,实施却难。李保国要求村民们对果树进行修剪。可当村民们看到大把被剪下来的树枝时又纷纷表示心疼。接下来,李保国又要求疏花疏果。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村民不愿意了:“这果子没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李保国顶着压力,又开始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苹果不见光还能长大?”村民们无法理解。无奈之下,李保国拿出自己仅有的5万多元科研经费来买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

到了秋收时节,村民们服了:没套袋的苹果卖不上价钱,经修剪、疏花疏果、套袋的苹果又大又红,五六两的每个卖10元,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一个!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2016年1月,“李老师,冬春的苹果树咋管理呢?”前南峪村的村民们簇拥着李保国钻进了苹果园。

“‘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像这棵树,凡是往上长、往起抬的枝,超过40厘米的一概不要。现在不舍得剪,以后就会长成‘大锅盖’,影响采光……”李保国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解释道。

邻村有个苹果园,产量一直很低,农户很着急。村里请来一位专家讲授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把农户听晕了。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给农户两样:一是“结果枝”,一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农户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多年来,李保国通过举办800多次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培训了9万余人,让许多果农都成了真专家。

“全面建小康,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应当把实验室建在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年近花甲的李保国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事,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我’。农民成了‘专家’,脱贫致富有了原动力,小康的好日子也就不远了。”

看到红苹果,想起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李保国的故事口耳相传,走进了千千万万山区村民的心里。在乡亲们口中,说起他的名字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

2016年4月10日凌晨,因长年高强度工作积劳成疾,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故事启迪

先进典型只有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需求紧密相连,才能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党员干部只有自觉以李保国同志为镜,学习他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为民爱民的百姓情怀、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老百姓才会相信党、跟党走。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只有像李保国同志那样,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开展科技创新和普及推广,才能探究更多未知,才能获得更多真理,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领导干部只有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谋富民之策、行惠民之举,才能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让农民有更强的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社会各界人士只有像李保国同志那样,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求,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德善之美,才能使崇德向善、无私奉献成为风尚,彰显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正能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