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63章

一、充分认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充分认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早在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通过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阐述了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和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为人民服务的标准,深刻道出人民群众在共产党人心中的位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教育是民生之首,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将“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为人民服务”并重,(1)既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和发展方向,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符合教育工作的实际。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教育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2)党的十八报告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重要体现。在社会转型期,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种自信和决心来自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来自GDP总量从2007年的3.55万亿美元(世界第三位)增长到2016年的11.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世界GDP总量占比由5.99%上升到14.84%;来自人均GDP从2007年的2652美元(世界第104位)增长到2016年的8865美元排名(世界第69位)。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综合国力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出这个目标是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的重要体现。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教育工作要回归这个常识、回归这个本分、回归这个初心、回归这个梦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为人民办教育、为人民培养人才,依靠人民办教育、依靠人民发展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把教育为人民服务列为“四个服务”之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明确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中指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4)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基本教育的期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人人“有学上”的问题,这是人民最基本的教育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高质量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都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人人“上好学”的问题。三是多样化需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多元教育需求,满足所有人的各种不同需要,解决社会成员“选学”上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他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5)这10个“更”是中国梦最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诠释,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10个“更”中,教育居首,引人注目,发人深思。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已转化为“上好学”的更高要求和“个性化”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这种变化也印证了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形势判断。教育要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民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还要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6)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最近五年来教育发展迅速,超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区域间、城乡间、校际发展还不平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也不充分,导致不同群体间受教育机会存在一定差距。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技术变革加速,教育水平的差距还有可能拉大,改革需求迫切。国外媒体曾热炒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斯科特·罗泽尔对中国教育的研究发现,罗泽尔认为2010年中国受过高中教育的劳动者比例为24%,大大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74%,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也很低,不可能维持一个先进的、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体,估计在未来数十年内,大约有4亿人技能准备不足,大多数甚至缺少在高收入经济体中所需的最基本技能,因此判断教育失衡已成中国“隐形危机”。尽管有点危言耸听,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需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变村空乡弱城挤现象,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振兴中西部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确保每个学生人生出彩,成长为有用之才。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4)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
(5)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6)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2013年12月4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