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第64章

二、正确理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内涵

二、正确理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内涵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增强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过程

增强安全感,是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学生最快乐、家长最放心的公共场所,落实安全第一,保障生命安全。增强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以往“学有所教”基础上增加了“幼有所育”目标,要求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直击教育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是送给全国人民的“大红包”。增强幸福感,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这“三感”既是判断我们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检验我们工作作风的根本标准,也是教育工作者荣誉感、幸福感提升的过程。要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根本标准,确保教育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把握群众主流意见的过程

人民满意是对教育工作的主观评价,并取决于欲望满足程度,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理念和口号上,要变得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使用科学的教育满意度测评工具,把群众主观感觉客观化、分散意见集中化、定性评价定量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开展的长期调查表明,群众对教育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保持在70分左右,属于基本满意范围,其中对基础教育满意度高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东部地区群众满意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众满意度高于农村,学生满意度高于教师,教育外部满意度高于教育内部,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鼓舞也是鞭策。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缩小群体间差距的过程

满意是比较出来的,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维度。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虽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与世界教育强国还有明显差距。从教育投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自2012年基本保持在4%以上,2016年首次超3万亿元,达3.14万亿元,2017年达3.42万亿元,(1)但与世界平均水平5%尚有差距,投入不足很难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让好教师不断涌现,很难持续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很难不断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从教育阶段看,2017年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3.5%,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7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8.3%,相较之下仍有差距。(2)从区域看,东中西部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非义务教育领域,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差距比较明显。从重点高校分布状况看,有14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尚无部属院校,大多数是中西部地区,中西部高校进入“双一流”的竞争力还比较弱,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4个百分点的差距。从城乡看,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办学条件和标准方面趋于一致,但教育质量差距依然存在。因此要承认差距,努力缩小差距,克服“马太效应”。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掌握教育需求循序渐进节奏的过程

依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教育领域明显反映为“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能就业(创业)”的需求,反映普及、公平、质量、效益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供给方从保障人民受教育机会的“一个不能少”,到保障教育过程的“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再到保障教育结果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动态平衡的过程

既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侧的动态变化,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教育,还要主动提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为走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办出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引领社会发展。

(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社会基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基础。


(1) 参见《孩子们上学更舒心了》,《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6年超4%》,《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6日。
(2) 参见《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1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