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11章

第一节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第一节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关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从辩证的角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深刻体现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治理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这一论述科学指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以自然环境作为基础。不管人类以何种方式生存,人总是要把自然环境纳入其劳动过程之中,自然环境是人类劳动活动的构成要素。所以,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统一的。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主要体现在对生产效率的改善与提高上。马克思曾指出:“同一劳动在丰收年可以物化为两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或许只物化为一蒲式耳小麦。在这里,因为自然条件的贫瘠还是富饶决定着受自然条件限制的特殊实在劳动的生产力,于是似乎是自然条件决定着商品的交换价值。”马克思特别注意到了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他说:“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恩格斯也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绿水青山是宝贵的资源,应该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尽管人们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程度相对减轻,但就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而言,在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作用依然是十分明显的,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生产。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当前,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果不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好,如果青山不在、绿水不流、天空不蓝,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更不用说“金山银山”了。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科学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统一性,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守护好生态环境。

二、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并不矛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不但要推进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特定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要求人们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就是要使经济发展的依托更坚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尽可能减少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绿水青山。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中,人们需要通过消耗环境资源获得产品,同时还要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在资源和产品两个环节之间增加废弃物利用环节,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经济得以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绿水青山”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会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工作、来发展、来旅游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能够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从财富增加的角度来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实现了物质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又促进了生态财富的增加。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青山、绿水、碧云、蓝天,往往更能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实现人才、技术与资金的聚集,实现当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因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不胜枚举。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瑞士的精密制造业与会展业、巴拿马的热带旅游,都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成功范例。

作为辩证的统一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众所周知,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减少对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扩大林地面积,可以改善气候条件和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既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两难”矛盾,只有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以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统领,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转变,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培育好金山银山。

三、首先要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强调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因此,习近平同志要求,首先还是要发展。这就表明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要扭住发展不放。

发展之所以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习近平同志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指出,“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所以,统筹好加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也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只有抓好经济发展,才有可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经济支持。目前,各地发展并不平衡,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完全脱贫。我们尤其要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仅仅追求绿水青山而不要金山银山,不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势必导致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长期处于贫穷状态,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最终也保不住绿水青山。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离不开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生动活泼的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决不意味着不发展,长期贫穷保护不了生态环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也会逐步提升,必然会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会有更多资金支持科学研究,带动技术进步。只有不断的技术进步,才能够促进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对一些生态脆弱地区而言,虽然不强调考核国内生产总值,但决不等于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走污染更少、效益更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四、发展的关键在于不能再走老路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天气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这样的发展路子一定是走歪了。”近年来,一些地方过度追求金山银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透支。一些地方雾霾天气频发、水污染和食品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给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增长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造成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只追求金山银山而不顾绿水青山,甚至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欧美老路是行不通的。先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大都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条发展道路的弊端如今显而易见,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耗费已经将增长的红利损耗殆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目前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诸多特点,不允许我们走发达国家过去的老路,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按照习近平同志要求,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突破资源利用程度低、环境容量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而且有利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既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才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只有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我们既要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更要努力实现生态良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得到金山银山的同时,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