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12章

第二节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第二节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这是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面临的选择。习近平同志关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对这一命题给出了科学的回答,那就是为了保住我们的生态环境,不能过分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深刻指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统一。

一、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这一论断切中积弊,对澄清模糊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地看,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状况、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确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国内生产总值跃升到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但是,由于传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量方式没有将生态环境的损害纳入统计范围,造成了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短期效应、轻中长期目标,重资源利用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唯GDP论”的政绩观在作祟。一些地方存在着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第一要务,等等。其结果必然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习近平同志曾以青海、西藏为例,对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的做法提出批评:“青海是中华水塔,西藏是世界屋脊,如果把青海、西藏污染了,多搞几百亿的生产总值又有什么意义呢?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不纠正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的发展观,生态环境还会继续恶化,最终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乏力,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政绩观的引导,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来对经济发展进行判断。习近平同志提出,既要看经济增长指标,又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只有将生态环境的变化放在考评体系的突出位置,才能科学地衡量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二、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从全局和历史的视角看,“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但从局部或某个短时期来看,加强环境保护会在不同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约束。面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可能产生的冲突,我们该如何取舍?对此,习近平同志要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并强调,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习近平同志曾针对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情况指出:“目前,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事实上,不仅海洋污染问题是这样,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碍,也正是我们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已经难以支撑当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扩张。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首位。如若不然,快速增长造成的能源大量消耗、环境大面积污染、生态过度透支,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相比,是得不偿失的。尤其是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出现了新趋势,世界上主要国家都把绿色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以过度消耗资源环境而生产的产品已经开始受到一些国家的抵制,环保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模式,一些国家的“绿色壁垒”将更难突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一些,如果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给破坏了,最后还要用获得的财富来修复和获取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这是得不偿失的怪圈。这种怪圈,就是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为了今天的经济效益牺牲明天的生态效益,不计成本、不顾条件盲目发展所导致的。以牺牲环境去换取GDP的高增长,最终只会陷入“破坏环境—治理环境—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实践表明,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来的金山银山,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最终得为修复环境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以过高的环境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后,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需求越来越强,对于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健康的食品、优美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衣食足而知生态”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破坏生态环境而获得的生产总值,已经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三、发展不能断送了子孙的后路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不能断送了子孙的后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好日子先过’,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因此,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金山银山固然珍贵,绿水青山更要珍惜。生态环境属于全人类,也包括子孙后代。当代人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时,如果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就会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这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经济福利的行为,已经明显地使生态、资源在代与代之间失衡,后代人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我国既是资源大国,也是资源贫国。从资源总量来看,我国部分资源总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却是一个贫国。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的持续增长。每一代人都有利用生态资源生存发展的权利,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被消耗就很难再生甚至不可能再生。当代人为了自身利益过度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甚至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是剥夺了后代人生存发展的权利。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富足”。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一个地方的水脏了、空气浊了、土壤坏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指标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永续发展,实际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仔细权衡发展天平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分量,作出明智的选择。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终究会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