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15章

第一节 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 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目前我国资源环境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一、充分认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把污染治理作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在现实需要方面,把解决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把解决好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方面。积极制定法律政策,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途径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在全国范围内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农村地区进行村庄整治,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逐渐显现,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客观地判断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局部在改善,总体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仍然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带来极大的危害。

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裕程度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我国资源短缺问题凸显。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由于多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会使其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储量或再生。资源约束趋紧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调整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努力破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从全国环境污染形势看,就整个地表水而言,现在受到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体所占比例为10%左右,海河流域劣Ⅴ类的比例甚至高达40%。在监测营养状态的61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占27.8%,其中轻度富营养和中度富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6.2%和1.6%,滇池为重度污染。在4 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9.6%。全国近岸海域劣Ⅳ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8.6%,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依然严峻,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微颗粒物、一氧化碳和臭氧6项污染物进行评价,2014年,74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仅有8个,其他66个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

生态系统退化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水土流失以及其他污染造成的生态退化趋势仍未扭转。《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中下游以南地区。局部地区的土壤存在恶化趋势,耕地环境质量堪忧,全国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中度污染占1.5%,重度污染占1.1%,全国受污染耕地多达上千万公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2013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8.02万公顷,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0.7%。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不少地方出现“山光、水浊、田瘦、人劳”的景象。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物种数量为总量的15%~20%,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5%左右。

这些数据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这种局面再不下决心扭转,必将影响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善环境质量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但认识一定要提高,让群众看到这是我们确定的一个重大目标,我们正在不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场巨大考验,也是一场持久的攻坚之战。

二、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我国的生态欠账越积越多,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视察时指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如此严重,导致河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扭转。”这些问题并非河北独有,而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一是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地污染风险大。污染物排放的增加速度大大超过了自然要素的自净能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艰巨。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有限。我国工业行业单位能耗和对资源的消耗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多,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已位居世界前列。各地普遍存在“重发展、轻保护,只破坏、不治理”的资源开发模式,一些地方为了短期经济发展,对污染企业的行为监管不严,普遍存在“企业破坏、政府埋单”的不合理现象。三是我国的生态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流转量大面广,加剧了生态消耗。以煤炭为例,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总体格局是北富南贫、西多东少,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消费格局。有研究测算,我国每年通过铁路运输损耗的煤炭达3 000万~4 000万吨。同时,在资源消耗和转移过程中,人们对资源输出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致使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发展,长期落后于那些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形成了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双“欠账”,即出现所谓“资源诅咒”现象。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不坚决把这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产量降下来,资源环境就不能承受。下决心,勇于担当责任,我们应正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做到“多还旧债,不欠新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