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17章

第三节 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第三节 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些重要论述顺应时代潮流,对于应对世界能源和气候等生态危机、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最大的决心和最积极的态度参与合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们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按照联合国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是积极主动、严肃认真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国家,2014年出台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将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面向世界的承诺,表明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鲜明态度。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参与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国家间双边环境合作;二是参与以区域成员共同关注为基础,利用区域合作机制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合作;三是参与以全球公平合作为基础,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联合国环境机制安排与实践。在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责任方面,我国主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大批污染严重的小火电、小煤矿、炼钢、水泥、造纸、化工和印染企业。2009年,我国又为推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并最终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根据协议要求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了中国自主减排行动信息,重申了2009年中国公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联合国也明确将中国列入支持《哥本哈根协议》的国家名单。

我国致力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和生态建设。2013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28.5%,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25亿吨。2006—2013年,我国淘汰落后火电机组9 482万千瓦、炼钢产能1.17亿吨、炼铁产能1.65亿吨、水泥产能8.57亿吨。据世界银行报告,1991—2010年我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的58%。201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24%,与2005年相比,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2倍、60倍和280倍。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20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出台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发展中国家率先监测和控制空气污染物细微颗粒物。

在2014年9月的世界环境大会上,我国坚决支持2015年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协议,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加强公约规定和承诺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任务艰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今后将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通过一系列的减排行动,中国将逐步实现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显著提高,森林蓄积量显著增加的目标,努力争取早日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二、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并倡导全球要在能源、科技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施。

1.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能源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能源供求平衡、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国际社会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

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十分关心的生态问题,在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方面,我国做出了诸多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方面将继续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大力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同欧亚地区积极开展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特别是在节能环保、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等领域合作,推动建立清洁、经济、安全可靠的欧亚能源合作体系,促进中国经济和欧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能源短缺的背后,我国在能源结构上还存在着不协调问题。从能源消耗情况来看,原油对外依赖度已由1996年的1.2%大幅上升到2014年的59.6%,天然气对外依赖度也由2008年的2%快速上升到2013年的30%。据有关专家估计,2015—2020年我国不仅会继续保持世界原油第一大进口国的身份,还有可能成为世界天然气第一大进口国。

在国际能源领域,我国一直都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参与者,特别是在节能环保、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我国与世界各国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合作机制。我国与世界能源大国合作内容多样化,从传统能源到新兴能源,从油气到铀、再到电力开发等;合作方式多样化,从产品分成到能源贸易、再到石油还贷款,能源金融日益融入中国与各国能源合作之中;合作机制完善化,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日益具有国际规范性,并加强了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合作伙伴多元化,我国不仅与投资东道国的公司合作,而且还与在该地区活跃的其他西方跨国油气公司合作。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世界清洁能源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际合作项目上,我国积极推动建立清洁、经济、安全可靠的欧亚能源合作体系,达到减少排放、可循环利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效果,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从2015年开始,我国将在现有基础上把每年的资金支持翻一番,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我国还将提供600万美元资金,支持联合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将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强化技术创新,增强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共同推进人类科技创新、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同志认为:“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除了天文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以外,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安全、人口健康等重大问题,也都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以共同推进人类科技创新、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造福于全人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加深,这就需要科技持续不断地介入。由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科研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在研究手段和成果积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发达国家经过长期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科技理论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推进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利用科技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文明道路。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科技问题,特别需要与世界各国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在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发展方面,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七条指出:“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这是我国政府从法律上对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给予保障,表现我国加快环保科技发展的坚定决心。

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亚洲和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的共同责任。”

习近平同志把科学发展看作全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指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用科学的理念、开放的战略、统筹的方法、共赢的途径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国际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中国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他指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同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是高度契合的。

在致亚洲政党“发展与社会共享”专题会议的贺信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亚洲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又面对诸多新的挑战。如何紧跟世界发展新趋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地兼顾速度和质量、效率和公平,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然是摆在亚洲各国政党、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心亚洲各国的共同发展,倡导“亚洲发展需要乘势而上、转型升级。对亚洲来说,发展仍是头等大事,发展仍是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要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度,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要稳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为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保障。亚洲历来具有自我变革活力,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使亚洲变革和世界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亚太地区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合力应对。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发展,有利于该地区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势头,有利于亚太地区环境问题的解决。习近平同志承诺,“我们决定共同应对大规模流行性疾病、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共同谋求联动发展,加大对发展中成员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扩大联动效应,实现共同发展”。

在推动中美经贸合作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也十分关心生态领域的合作,他把生态领域的合作看作中美关系发展的新动力。习近平同志提出,中美应“拓展合作领域,培育新的经贸增长点。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是中美塑造各自发展新模式的共同战略取向。希望两国企业敏锐抓住两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推动在清洁能源、信息技术、电动汽车、新材料、医药和医疗器械、再制造等新兴领域开展合作,为深化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这些论述和观点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更是全球各国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行为。

三、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在谈及对外开放时,习近平同志表示,“中国将鼓励外资更多参与中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鼓励外资更多投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解决生态问题,仅凭一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外开放,相互学习借鉴生态建设的经验,共同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国内生态问题与全球性生态问题相互叠加、交织、并存的问题,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需要我们加强国际合作,以国际视野审视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把生态环保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不断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的环境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履行国际公约的工作,引进并吸收先进理念、治理技术和有益经验。按照共同但有所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主动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人类环境与发展事业深入持久地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与亚洲各国的关系,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与亚欧其他国家在环境领域的合作。例如在谈及与土耳其的环境合作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与土耳其“还可以加强在节能减排、绿色经济、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在开放合作广度方面,我国将不断拓展开放合作领域,除与国际社会加强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互利合作外,还积极加强在金融、可再生能源、高新科技、矿业方面的合作。

在加强大国之间的生态国际合作上,习近平同志表示,“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力争达成合作共识和协议,在地区热点问题上保持沟通和协调”。中国在全球国际环境合作中加强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润滑剂、推动剂,对维护全球稳定,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起到巨大作用。2014年11月12日,中国与美国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指出双方计划继续加强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包括在先进煤炭技术、核能、页岩气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这有助于两国优化能源结构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注重与周边的区域合作,如与东盟合作、与东北亚合作,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的环境合作战略,重点推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环保产业与技术交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探索了卓有成效的区域环境合作和南南环境合作新模式,为区域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改善和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平等对话、维护世界安全、推动国际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