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30章

第三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三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囯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生态环境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拓展空间和基本原料,是生产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生态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民生福祉的基本构成。

一、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由“奔小康”到“要健康”,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沙尘暴、雾霾等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在2014年的“两会”上,习近平同志谈到环境治理时指出“PM2.5直接关系幸福感”。

环境状况关乎人类健康,关系人类生存与长远发展,关注民生就是要关注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保障公众生命健康。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在精神方面进行的高层次追求,亲近自然已经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自然环境给人类的精神启迪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是无价的,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放大了人们的幸福感。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角度而言,必须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

舒适的人居环境、放心的绿色产品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体现,是人民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所以,这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只有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优越的生产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

自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以来,在谋求“生存和发展”中保护、改善和优化环境已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首要命题。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顺应和保护自然生态、创造适宜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迫切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环境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全体公民受益;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社会遭殃。生存权是公民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指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劳动权、休息权和获得生活救济的权利等。《人类环境宣言》曾宣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我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由于一些地方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受到威胁。一些城市的空气被污染,一些农村的饮用水不达标,环境污染导致的水、气等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危及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以消耗资源储量和环境容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水源、植被、耕地等环境要素造成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保障人民生存权利、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任务。

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保护人民的生存环境必须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主路径和总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在满足人民生态需求、保障人民生态福祉中,必须重点解决危及人民身体健康的紧迫问题。环境污染是摧毁人体健康的杀手,如果不加快治理和保护,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防治环境污染,营造安全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存权。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权

习近平同志对文明程度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论断,指出:“富裕了,发达了,最后追求什么?文明指数还离不开生态,离不开天更蓝,水更绿,绿水青山。”生态需求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群众在物质条件和基本生存权利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直接的体现,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体现了地区和国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水平,也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态素养和文明程度。生态环境状况是社会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程度的体现,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强调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明不断进步,仅仅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远远不够,更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社会成员创造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要实现上述目标,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才能在物质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充分享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感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跨入更高、更良好的生活境界。

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指出:“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打造‘绿色浙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2010年4月博鳌论坛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契合。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