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34章

第三节 构建生态文化重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第三节 构建生态文化重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观念的根本改变,还需要对人的行为加以引导。因为一些地方和部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很突出。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一、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习近平同志强调:“绿化祖国,改善生态,人人有责。”要求“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把生态教育纳入社会教育,通过全社会的生态文化宣传,将更有利于社会生态文化氛围的形成,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道德水平。

1.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宣传的重点,担负着引导社会风气的职责。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力度,有利于自上而下地普及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决策者实施生态文化教育的自觉性,并将其贯彻到各级政府的规划、决策和行动中,将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决策程序和日常工作之中。加强对政府公务员的宣传引导,促使各级公务员参与生态文化的构建,影响社会风气。

2.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

习近平同志认为,“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企业领导的生态文明意识决定了企业的生态文化,要特别重视加强对企业领导的宣传教育,扭转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忽视生态文化教育的思想。在企业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鼓励企业节能降耗,构建适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新型生态管理模式。在企业领导者中普及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管理者的生态自觉,使其在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兼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其他参与者中,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3.在广大居民中加强宣传教育

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大对普通公众的宣传,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与素养,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而自觉接受生态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以生态文明理念约束自身,从方方面面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同志把生态文化普及作为生态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生态文化教育要以美化社区公共空间为重点,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主动参与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风气。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常态性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比如以环保为主题的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在社区设立生态文化宣传栏、建立生态文明宣传监督站、生态文化宣传画进楼道、招募生态保护志愿者等,让居民举手投足皆能接触到生态文化。通过加强社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形成“环境—社会”关系的新认识,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生态文化构建。在社区中加强社区学校的建设,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使广大居民在家庭、学校之后有一个新的学习场所。社区学校要做好青少年和妇女的生态文化教育工作,使青少年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发挥妇女传播生态文化的作用,培养和加强妇女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能力。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搭建平台,使社区居民及时反映情况,提合理化建议,不断创新社区弘扬生态文化的相关工作。

加强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宣传。广泛宣传适度消费、生态人居、休闲文化等生态文明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消费、生活、居住等不同层面,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培育生态文化,增强居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适度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在社区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在社区内放置分类垃圾桶,推行家用电器以旧换新等措施,倡导、鼓励绿色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生活方式。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如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作品竞赛等,通过文艺作品、文艺演出等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生态文化知识。

4.加强学校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将生态省建设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内容,纳入各类学校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一重要论述,对学校的生态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幼儿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和态度,播种绿色希望。小学到高中要向学生传播生态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情感。小学阶段可以结合自然课,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树立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中学阶段可以结合地理课,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等向学生阐述清楚,让学生自觉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自然资源的习惯。

在生态文化的构建中,高校的学术氛围会对大学生的观念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生态意识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走出校门后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作为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生态文化教育的过程,也是生态文化实践的过程。生态文化教育必须知行合一,重在实践。实践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主动改变身边的环境,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例如,节能、节水器具的普及使用,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绿色出行方式等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文化实践的内容。要把生态文化植入学生心中,外化为行动。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实践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在生活实践中思考,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

5.加强家庭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小时候都接受了这方面的严格家教,不要说剩饭,就是一粒米家长也不让浪费。”习近平同志严格的家风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做出了示范。生态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在生态文化教育中往往起基础性作用。习近平同志重视传统家风对孩子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家长的言传身教的作用。习近平同志要求,“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强调:“从见缝插绿、建设每一块绿地做起,从爱惜每滴水、节约每粒粮食做起,身体力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比如不浪费资源、适度消费,家长可以做出表率: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水电、使用环保袋、支持生态产品、尽量做到废物利用,不用奢侈品、不滥吃野生动物、不燃放鞭炮等,用行动告诉孩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就是尊重自己和爱护自己。通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教育理念,适时而言,适时而行,像天地化育万物一样“润物细无声”。

加强家庭教育,还可以从古代的经典著作中吸取许多生态哲理,如将《道德经》、《庄子》等加以诵读,通过浅显、直观的生态事例,引导孩子自觉遵守环境道德规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识别和抵制那些不自觉甚至故意损害自然环境的不良行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同时,家庭教育也要与实践结合,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和感应,进一步树立“以大自然为师、以大自然为法”的价值取向。

二、加强“城乡融合”的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生态问题既是城市的问题,也是农村的问题。加强生态文化的构建,必须通过加强文化载体建设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生态文化融合。

1.建设城市社区与田园乡村错落有致的生态文化载体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根本要求是做好规划,体现生态理念,承载生态文化,也就是要构筑一种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要体现出绿色、低碳发展,要有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加强生态文化构建还必须重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在生态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生态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山清水秀、民宅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生态文化特点是生态文化建设中必须保留的一大亮点。要大力挖掘乡村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因子,将之升华为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态文化,如茶园文化、竹园文化、庭院生态文化等;着力推进绿化示范村、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万村文化等工程。通过建立功能混合的城市社区与田园乡村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生态文化载体,形成城市和乡村有机动态平衡的生态文化。

2.建设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生态文化

习近平同志强调:“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现代城市是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要体现差异性,把握历史文脉。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尤其要重视对传统元素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安阳、杭州、郑州八大古都,歙县、阆中、平遥、丽江、大理、凤凰、荆州、商丘、兴城、襄阳十大古城,以及无数个古乡镇,都要注重把握自身厚重的地缘文化和古都古城文化。发展独具匠心的“生态文化发展模式”,既要在生态环保项目的设计中,考虑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输入与融合,又要在文化复兴的谋划中,倾注心力浇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重现天人和谐、安详静谧的古都遗风,传播先哲的生态智慧。

3.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多元化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包括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环境差异较大,不同生态环境形成的生态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创建生态文化,需要吸收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态文化,消除违背自然规律、损害自然环境的种种恶习,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来自少数民族、乡土、民间的文化,是依赖一定生态环境和特定人群与历史的“生态文化”,具有强烈的生态属性,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产生的文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文化传播价值,以及返璞归真的文化熏陶价值。对这些原生态文化,要进行挖掘整理,认真学习。

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习近平同志要求“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把人们绿色生活方式的培养与生态文化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为构建知行合一的生态文化指明了方向。

1.培育公众参与的生态文化氛围

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公众中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在全社会达成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共识。生态文化构建是全民的事业,需要全民的参与。近年来,民间人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民间环保组织不断出现,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公众参加政府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估、参加政府的环境听证会等,往往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在关注这些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时,也会关注社会生态权益最大化,形成全社会关心生态的文化氛围。反过来,在得到人们的关注后,相关领域专家也会对公众关心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生态文化普及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同步向前。

为更好地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的生态文化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把公众关心生态环境的热情转化为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实现政府与公众互动,共同关心生态文化建设。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同度。加大对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扶持、引导和管理力度,制定政策,鼓励公众和民间团体发挥作用。

2.加强公众环保意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绿色生活方式与人们的环保意识是紧密相连的,保护环境是当代人的基本义务。在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刻不容缓。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吉登斯悖论”,即人们尽管知道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会造成危害,但却鲜有人不去做这样有害的行为。

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就是要让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变为实际行动。通过一定的精神和物质鼓励,激发社会公众内心深处的参与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还要与确立资源权属相结合。建立有利于激励公众参与环保的权属设计,如把社区的生态资源交给社区,以社区为单位,明确资源的权属。生态资源是社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公众对其使用和管理就会投入而认真,将生态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公众对于生态资源的使用也就格外珍惜。此外,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需要机制创新,鼓励人们从身边事做起,努力吸引、促进各个生态环境参与者,包括企业、社团和社区成员,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格局。

3.构筑绿色消费文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节俭的民族,从提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的管子到告诫“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墨子,从主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荀子到写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李商隐,从“君子以俭德辟难”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从《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不论在哪个朝代,节俭总是被看作持家立业的根本、安邦定国的保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共识。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体包括所有的社会个人和组织。消费者个人是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终端使用者,其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是否绿色,直接影响资源利用效率。资源节约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理念,如果不能深入消费者个体的内心,内化为每位消费者的自觉行为,资源节约型生活方式就无从谈起。只有大力倡导简约生活、杜绝奢侈浪费,将资源节约理念融入社会文化中,成为一种文化软约束,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才具有扎实的大众基础。

构筑绿色消费文化,党政机关应该带头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健康、环保、文明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构筑绿色消费文化的主导。习近平同志尤其反对党政机关的奢靡之风。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为重点,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重拳施治,作出的“八项规定”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反对奢靡之风。要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在绿色消费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建设节约型机关,比如实行政府机关采购绿色产品和节能产品制度,全面推进机关节约化办公,机关人员率先践行节约能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项目。深入开展服务型、低碳型机关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公信力。厉行节约,勤俭办事,降低行政成本。

多方位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气。组织开展“步行日”、“无车日”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市民养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文明风尚。向每个家庭发放绿色消费的行动指南,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等逐步变成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培育低碳服务模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节能产品,严格控制过度包装,全面树立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