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42章

第三节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第三节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特色鲜明,集中体现为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性,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因时制宜、勇于开拓的创新性,关爱民生、以人为本的民本性,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实践性。

一、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性

战略性就是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思维、在时间上具有长远思维,既站得高,又看得远。“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等重要论断,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

从大局出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突出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部署等方面。在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表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不同的理解,习近平同志以战略眼光,科学阐明了这些重大战略性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些重要论述,生动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顺应国际潮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

从历史出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深邃的历史思维。从历史长河中探索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总结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启迪和警示。面对未来,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振兴中华的战略谋划,是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的精神旗帜。

二、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系统性

系统性就是树立系统观点,通过系统结构并利用系统的特征和属性,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性要求局部服从整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等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系统性。

第一,强调宏观的整体思维。在宏观战略上,要求搞好顶层设计。在微观实践中,立足于生产全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强化制度建设,并以环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环境治理上,“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这些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宏观整体思维。

第二,强调科学的辩证思维。习近平同志经常强调要讲辩证法、两点论,要求“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他特别强调:“我们以辩证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顾及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论断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对辩证法的科学运用。

第三,强调清醒的底线思维。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是清醒的底线思维的生动体现。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必须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活动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予以否决。”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必须有明确的底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只有坚守底线思维,并付诸实践,才能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强调严密的法治思维。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相当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法治思维,可以用“两个依靠”和“两个最严”来概括: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保障。

三、因时制宜、勇于开拓的创新性

习近平同志认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这一论述充分展现了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生态价值观的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非常朴素地反映了生态价值的本质内涵,即生态资源就是生态资产。习近平同志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确地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的原则。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价值观的要求,明确了生态资源、生态红线、生态红利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辩证关系,即生态资源是物质基础,生态红线是制度保证,生态红利是价值体现。

第二,对经济发展观的创新。习近平同志强调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并一再强调,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那样,我们不仅无法向人民交代,也无法向历史、向子孙后代做出交代。这些在制度层面、经济社会运行层面上所做的深刻阐述,对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对城乡发展建设理念的创新。习近平同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度关注,强调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城镇化,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明确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子不能再走,也走不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作出了周密的部署,包括如何科学地搞好城市空间布局安排,如何保护好青山绿水,如何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视察时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即使将来城镇化率到了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这些论述,是习近平同志对城乡发展建设理念作出的重大创新。

第四,对系统管理观念的创新。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国家在行政体制方面进行过多次改革,但仍未形成一套适应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管理体制。习近平同志的论述对政府机构的系统管理指出了方向,在系统管理观念上也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和创新。

第五,对政绩考核观的创新。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提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视察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地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他语重心长地指出,一张蓝图抓到底,不仅需要科学决策,也需要思想境界。要坚决地把中央关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不要顾虑重重、瞻前顾后,更不要为生产总值增长率、在全国排位等纠结。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这些论述对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四、关爱民生、以人为本的民本性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和深厚感情,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

第一,提出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强调“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二,指出改善民生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对于如何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来进行。”这是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做到雪中送炭,才有可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那么人民群众期待什么呢?习近平同志做的判断是:“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其中“更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群众期待的十分重要的生活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第三,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从以人为本、关爱民生的情怀出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环境与民生关系的论述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得出这一论断,是因为他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如此准确的判断,展现了他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的民生情怀。

第四,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要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从民生出发,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蓝天、绿水、青山、新鲜空气、安全食品等等,都是优美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是美丽中国的必然构成要件。指出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对于如何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原则要求,指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正是如何抓民生的工作方法。从当前来看,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一些城市空气质量不好,我们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要求“着力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这些论述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为重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紧扣以人为本。

五、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实践性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在深化中指导实践。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这一论述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为解决实践中生态和环境形势严峻的现实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习近平同志要求“察实情、讲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强调“求真务实”、“干在实处”,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

第一,察实情——以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他曾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跑遍了所有村;在福建宁德市,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调任浙江省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市仅7个月,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的足迹已遍及31个省区市。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大力倡导把调查研究贯彻于决策全过程,强调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主动调研。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正是习近平同志长期深入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二,讲实话——以求真务实引领干在实处。习近平同志提出,“现在,到很多地方去看,都是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土地利用率很低”,“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类似的大量重要论断,讲出了实话、引领了实干。

第三,务实事——以“实之又实”坚持实践第一。习近平同志十分强调“务实事”,指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工作时就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碰到矛盾不回避,真正沉下身子,痛下决心、真下决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谈到改革时,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建设生态文明,就得有习近平同志要求的“实之又实”工作作风和态度。

第四,求实效——以“事必有功”衡量实绩标准。习近平同志十分注重实效性,要求“事必有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关键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要求“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加快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并严肃指出:“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关键还得看结果、看实绩、看成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