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 > 第38章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开放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历史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推动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一、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赶上时代潮流、加快发展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出发点,也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要成就,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加上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的失误,特别是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中国仍然是贫穷国家之一。而这个时期,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实现了经济科技迅速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

对于国际社会的变化和中国与世界发展水平的差距,邓小平同志在当年接见外宾时曾说道:“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1]他还鲜明指出:“六十年代前期我们同国际上科学技术水平有差距,但不很大,而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差距就拉得很大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2]“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党心民心和时代潮流,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

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鲜明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4]“赶上时代”,实际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推动中国发生沧桑巨变。1978年,我国的GDP总量只有36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43元。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跃升到41.2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3万余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妥善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2019年GDP总量超过99万亿元,人均GDP超过7万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等不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路。从历史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方案大多是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计出来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模仿西方的模式实现了现代化,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似乎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不二选择。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70多年的现实表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1960—2008年间,世界上先后有101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最终只有13个实现了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跨越。绝大多数国家和绝大多数人口并没有通过西方现代化模式摆脱贫困。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也给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尊严;改革开放打破了束缚人们思想的体制桎梏,促使亿万人民从沉闷僵化中觉醒,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活力;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创新,焕发了党的生机活力。持续40多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乃至“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而生、同向共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变革的社会,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可以有“多种走法”的社会主义,没有固定唯一的模式;社会主义是通过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焕发生机活力并彰显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没有离开具体国情和现实条件的抽象的社会主义。基于这些规律性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政治主张,更是一种运动,须臾离不开实践。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国情,“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5],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逐渐走向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都是依靠深化改革开放摆脱困局、成功突围。无论是摆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国内困局,还是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无论是回应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后的国内外关切,还是应对世纪之交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无论是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还是妥善处理新时代已经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是如此。改革开放实实在在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邓小平同志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四人帮’当权横行,人民心情沉闷,甚至可以说是在忧虑之中,整个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还有两年徘徊。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还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6]改革开放以其对当代中国的革命性塑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生机活力。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正因为大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才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中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对外开放,就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用以充实和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既“引进来”也“走出去”。正是通过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我们才真正融入时代发展大潮,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是一个自满自足和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在开放和交往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40多年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中国没有在对外开放中改旗易帜,而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归结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又是不断拓展这一道路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又是不断完善这一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又是增强这一制度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又是发展繁荣这一文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胜法宝”,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依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之努力奋斗。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又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新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是对改革开放伟大作用和重大意义的新的精辟概括。

任何宏伟目标的实现,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着宏伟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困难和阻力。这些困难和阻力,有的来自体制机制层面,有的来自思想观念层面,有的来自外部干扰和阻挠。40多年来,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大胆冲破体制机制束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破除陈旧体制机制带来的阻力。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打破僵化保守思想观念的禁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全新视野治国理政。我们通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有底气有实力应对这样那样的干扰和破坏,“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展望未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依然需要锲而不舍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不断克服阻力破浪前行。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等等。解决这些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要我们坚持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攻坚克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1]《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