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 > 第39章

第二节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节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可以说,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合理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们坚持了正确的方向、立场,保持了政治坚定性。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必须坚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坚决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改革总要求。这是改革的经验,同样是改革的遵循。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2]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习近平同志鲜明指出:“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4]这些掷地有声的宣示,表明中国改革的方向就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4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历程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现在,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头脑必须保持清醒,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5]确保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就要始终坚持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就要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改革是有立场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人民立场。习近平同志鲜明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6]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价值取向,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改革全过程,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守改革开放初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做到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重,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改善政策主张,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的条件。其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就不可能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发展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全新视角治国理政,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回应了改革进程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是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一个重大突破。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针对有人只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忽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7]。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8]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从历史发展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和探索未来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并取得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一整套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从总体上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制度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定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运用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201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9]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以往实践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未来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从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出发,着眼于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重点阐述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全会不仅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从13个方面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还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13个方面就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部署。在党的十九大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基础上,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在逻辑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

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在创新中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要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要尽快提高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尽快提高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要从我国实际条件出发,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改革,需要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制定改革蓝图,精心拟定改革路线图,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统领下,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份改革路线图,一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的重点,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是党长期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尤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不断深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又一重大突破,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不同。党中央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10]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领域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0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页。

[5]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6—517页。

[6]《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4—2018)》,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

[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8]《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105页。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4页。

[1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