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强化思想引领 谋篇“十四五”发展 > 第39章

二、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刻体会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刻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过硬本领、指导实践工作,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发挥党的领导“定海神针”作用。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强化党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发展改革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指南针”和“定盘星”,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严格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宏观和微观、国内和国外、战略和战术紧密结合,把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和制定具体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一锤一锤钉钉子,直到产生实际效果。

发展改革部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发挥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龙头带动作用,创立“周三大讲堂”“求是论坛”“发改书吧思享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平台载体,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积极谋划推动发展改革工作的思路举措。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方面,要深学细悟,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武装头脑。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面学、贯通学、深入学,坚持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反复学习、研机析理,联系地、系统地、全面地理解掌握其中的内在逻辑和精髓要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进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知行合一,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推动经济建设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的科学指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解把握和实践运用,贯彻落实到发展改革工作特别是“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执行中,做到在内心中真正认同、在行动中真正坚持。

二、必须坚持制度优势,发挥党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凝聚力量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党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凝聚力量,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改善民生福祉、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保证。当前,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发展大潮中,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必须毫不动摇将党的领导作为“主心骨”和“压舱石”,以党的领导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调动各方、形成合力,以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改革部门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强化政治机关建设,严格执行加强党的领导、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等制度,持续推进中央巡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等整改落实工作,自觉主动与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建立完善督查落实制度体系,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紧盯不放,定期开展指示批示“回头学”、落实情况“回头查”,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履职尽责的行动上、落实到发展改革的工作中。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落到实处。要提高站位,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以贯之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想问题、出主意、干实事、求实效,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来谋划推进工作,把“两个维护”贯彻体现到起草文件、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推进改革、推动项目等具体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

三、必须突出组织保障,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和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3]。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要加强学习、提高本领,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必须发挥好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对标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等要求,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以组织力提升带动战斗力提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复杂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自觉性和紧迫性,推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围绕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目标,锤炼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发展改革部门坚持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严格“三会一课”等各项组织制度,不断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规范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方式,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试点,精准施策加强党支部管理,对党员干部实施网格化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机关党支部建设质量。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准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持续拓展轮岗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把从严管理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完善规范管理制度,激励干部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当好党中央、国务院参谋助手,加强政治和业务培训,持续提高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一方面,要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组工作条例、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支部工作条例,健全包括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等在内的完整组织制度体系,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不断完善党组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机关党委推进落实、各基层党组织书记“一岗双责”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努力建设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发展改革干部队伍建设。带上“望远镜”“显微镜”,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干部,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特别是在重大任务和风险挑战中考察、选拔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安排干部深度参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六保”等工作,强化实践磨炼,让干部在推动实施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项目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在“热锅蚂蚁”的经历中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创新教育培训方式,积极推动分类施训、因需施训、精准施训,充分利用好各类学习平台作用,增强干部队伍适应形势变化和发展要求的能力。

四、必须注重正风肃纪,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4]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政治保障,也是政治引领,做好经济工作,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在党领导经济工作之中。

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是攻坚战、持久战。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越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着力维护党纪严肃性,完善和落实管党治党各项制度,不断推进权力运行科学化规范化阳光化,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对违规违纪、破坏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行为,从严查处、严肃问责、及时通报,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发展改革部门必须持之以恒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坚持教育和惩处并重、建章立制和严格监督结合,经常性开展廉政提醒和警示教育,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廉政高风险岗位防控,强化对“关键少数”的重点监管,严肃执纪审查,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查找整治作风问题,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下大力气解决层层加重基层负担、文山会海突出、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问题,驰而不息改进作风。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一方面,要强化作风建设,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坚持人民至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从人民利益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崇尚实干、力戒空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强督查检查、狠抓政策效果,善于从基层实践和群众智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提升各项政策举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另一方面,要强化纪律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用好党章、准则、条例、规定等管党治党制度利器,完善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防止硬约束变成“橡皮筋”、“长效”变成“无效”。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控“自由裁量权”。落实高风险岗位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强化对“关键少数”和权力、资金、资源集中岗位的重点监督。坚持抓早抓小,加强经常性纪律和廉政教育,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预警、及时干预、及时化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加大执纪审查工作力度,坚决查处不收敛不收手的问题。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教育引导发展改革部门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突出的本质特征和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发展成果。

一、必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来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当前就业总量压力较大,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提高就业质量、稳住就业能够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充足的回旋空间。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新格局,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新时代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方向。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最大程度提高了检测率、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了感染率、病亡率,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发展改革部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等取得积极进展。加大对改善民生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压茬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持续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居民、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生活。不断完善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支持政策,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牢牢扭住突出民生难题,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二、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5]。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既要以最大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只有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民生工作才能蹄疾步稳,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民生改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面,要千方百计谋民生之利,多措并举解民生之忧,制定好惠民政策,实施好民心工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另一方面,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不可以开“空头支票”,而应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持续地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

发展改革部门在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时,就充分体现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为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勠力同心、勇于担当,按照党中央要求,谋划和实施了“五个一批”工程,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同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标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不是漫无边际、泛化福利,更不是“手榴弹炸跳蚤”,体现了对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展现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务实作风。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民生问题上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做到尽力保障、尽力安排、尽量满足,确保各项惠民举措落细落实。要突出重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急需急盼入手,担当作为、主动谋划,以钉钉子精神逐步破除阻碍保障民生的各种瓶颈和障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不仅要解决有没有,更要考虑行不行、需要不需要、可不可持续,让民生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稳步提升。

三、必须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社会治理作出深刻论述,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动回应群众所需所盼所急,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好民生工作、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共建是基础,要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是关键,要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享是目标,要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改革部门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民生领域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思路,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中,普惠养老城企联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等专项行动和实施方案,充分调动了市场和社会力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服务选项。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千方百计调动人民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为广大人民有序参与制度建设提供机制保障。要打造全民共同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落实共享理念,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6]。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新特征确定主攻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2013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2014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崇尚创新,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全面创新,形成高质量、多层次、宽领域的有效供给体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注重协调,就是要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度融合,优化城乡区域结构,更加注重通过补齐短板挖掘潜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倡导绿色,就是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清洁生产、绿色改造,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厚植开放,就是要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统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推进共享,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可持续更加健康,营造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紧扣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完善顶层设计

基于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改革探索和实践的总结提炼,适应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适应了形势新变化、实践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做好顶层设计要注重整体性和关联性,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特别是要牢牢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不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超越阶段,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新特征来完善生产关系的顶层设计。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既要统筹兼顾、发挥好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又要结合实际、抓好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

三、必须聚焦阶段性重大战略目标细化政策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阶段性重大战略目标来细化工作任务和政策举措,努力跨越非常规的阶段性关口和常规的长期性关口,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跨越非常规的阶段性关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惠及全体人民、“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又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当前,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这就要求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补短板强弱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跨越常规的长期性关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十五年,并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高目标,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这就要求聚焦战略目标,勇于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着眼“十四五”时期,要把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目标中,完善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保障国家经济、产业、技术安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供需动态均衡、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宏观调控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一、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稳和进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稳是进的前提,进是稳的保障。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坚持稳字当头,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发展改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有力有效实施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投资补短板的关键作用,大力落实促消费政策措施,完善落实区域政策,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调节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不断强化改革创新,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电力市场化改革等重大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深入推进投融资和价格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稳和进的关系,以稳求进、以进促稳,形成稳和进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强化底线思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稳扎稳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等领域短板,筑牢保的底线,谋好稳的大局,释放进的动力,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二、必须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时机、力度、节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各项工作,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既反对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又反对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

科学有效有度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靶向治疗,明确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坚持区间调控、实施定向调控。要坚持灵活适度,把握宏观调控的时机和节奏,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制定不同的政策预案,选择好政策时点,适时进行预调微调。要加强政策协调,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宏观调控的整体合力,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要狠抓贯彻落实,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细化责任分工,强化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在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时机、力度、节奏方面下功夫。要创新实施调控方式方法,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补牢经济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进经济发展动力加快转换。要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努力实现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打好统筹兼顾、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的政策组合拳,形成调控合力,避免政策效力过度叠加或相互抵消。要把抓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督查机制,下大力气疏通政策传导机制,切实做好政策出台前研究评估、执行中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后纠偏整改、实施完成后评估评价等工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宏观调控实效。

三、必须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在规划期内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安排,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方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持国家战略连续性稳定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必须强化经济监测分析研判,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善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努力把握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规律,历史、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和研究经济运行的环境、条件、现状和趋势,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长期均衡。必须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善于把握消费和投资行为背后的市场预期和社会心理,考虑市场主体行为特点,加强同市场行为主体的沟通融合,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

发展改革部门以组织编制和推动落实国家发展规划为抓手,高质量谋划、起草、实施、评估国家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年度计划与国家发展规划的衔接,保持调控措施与长期目标相一致,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分析,系统化精准化充实政策储备“工具箱”,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加强宏观调控预期管理,做好与市场主体的及时沟通,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稳定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消费信心,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增强重大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对公共预算、国土开发、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支撑作用,加强各类各级规划衔接协调,强化国家战略在各个层面的统一落实。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和执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的衔接,科学确定目标指标,增强年度计划的宏观导向作用。要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统筹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宏观与微观,及时研判经济走势和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工作,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完善政策分析评估机制,对政策背景、力度、效果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测算,开展重大政策的综合评估和统筹协调。要完善预期管理体系,加强预期管理与发展规划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机结合,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预期管理工具,跟踪市场预期变化及时做好政策调整和沟通工作,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提高预期管理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把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引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供求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

一、必须善于把握经济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要实现更好发展,必须更好分析形势和环境,更好把握宏观经济大势。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抓经济发展,首先要明大势、掌大势,顺势而为。准确把握大势、从容顺应大势、善于利用大势,既是党做好包括经济工作在内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础,也是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坚强保证。只有牢牢把握经济大势,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加强跟踪研判,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才能提高经济形势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发展改革部门必须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从世界看中国、从全局看局部、从未来看当下,加强学习研讨,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努力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理解,不断提高经济形势监测预测能力,为分析大趋势、研究大战略、协调大政策、推进大项目提供坚实基础。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更好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各项指标内在联系,不为一时“形”的变化就仓促作出“势”的判断,而是准确分析影响“势”的因素是否发生了变化,提前预判短期“形”的变化对未来“势”的影响,不断提升把握经济发展大势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准确性。要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政策情景,主动作为,早作谋划。要紧盯形势发展,及时更新完善政策工具箱,在条件成熟后及时发布实施,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确保有备无患。

二、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块头、这么大的底数,再追求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解决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需要把增速调整到合适的“挡位”,留下余地和空间。经济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经济不波动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是经济发展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要保持平常心,不能被短期变化牵着鼻子走。

运用全面辩证长远的思维分析问题,更好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正在逐步解决,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深刻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用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三、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辩证法,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7]。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三大失衡”。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结构性失衡,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要抓住主要矛盾,从供给侧入手,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在兼顾一般的同时,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发展改革部门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比如,在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结合行业发展实际,瞄准关键问题精准施策。2015年,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陷入全面亏损,企业负债率高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问题,也就是如何使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逐步恢复盈利能力。基于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扎实推进钢铁去产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行业效益到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到此时,钢铁行业的重点任务逐步由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优产能。2019年以来,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积极稳妥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积极推动钢铁行业战略性重大兼并重组,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改革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和发展。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坚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强化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

一、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8]。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社会财富充分涌流。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进行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同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发展改革部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构建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以投资、价格等领域为重点,大幅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权限,推动市场调节价比重从1978年的3%左右扩大到目前的97%以上,累计削减中央层面核准项目90%。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要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不断突破创新。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有利于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要加快自身职能转变,履行好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部门职责,严格依法行政,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

二、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党中央领导下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既发挥了市场经济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路径、方式。在所有制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让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在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相辅相成。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更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对劳动的重视和对劳动者的保护,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又防止两极分化,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发展改革部门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深入调整,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联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产权保护、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等改革,积极稳妥推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展城乡居民增收综合配套政策试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将效率和公平原则贯穿于收入分配各环节,实现初次分配效率原则的公平性与再分配公平原则的效率性辩证统一。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制度建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9]。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将“两个大局”作为谋事之基,强化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动趋势和联动机理,切实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以我为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建设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必须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10]。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统筹研究部署,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前景依然可期,挑战十分严峻。要辩证看待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着力维护经济安全,保证基本经济制度安全,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继续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把握主动,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这是我们应对外部冲击、实现和平发展的根本之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各种困难挑战的从容坚定回答。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要把握大局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就要看清有利条件、增强必胜信心,就要结合实际贯彻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历程,就是一部“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奋斗史。面对当前风险挑战,只要我们始终坚定走好自己的路、坚持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就一定能够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新内涵,坚持以我为主,主动作为,科学研判经济运行中潜藏的风险挑战,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保障国家经济、产业、技术安全。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建设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保障能源领域安全。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增强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有效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

二、必须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1]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新趋势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为促进世界经济再平衡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积极贡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完善国内产业配套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要更好利用国际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外市场规则和标准衔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增强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国际协调合作,推动国内国际循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互促互进。要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市场壁垒,加快构建统一开放有效的国内大市场,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要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三、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习近平主席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1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只有打开国门搞建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改革部门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持续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和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稳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深化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加强对外资企业权益的保护,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环境。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把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积极参与多双边合作,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大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深化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同维护经济安全的关系,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等制度,在扩大开放中动态谋求更高层次总体安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的科学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一、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1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在哪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要继续坚持、扎实推进,决不能为了所谓“政绩”朝令夕改。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人民群众有真情实意,以真情换真心,以真情换实情,打通干群之间的“心理墙”、保持“零距离”。坚定不移践行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请教,真心拜群众为师,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只有在大局意识指导下创造出符合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

二、必须保持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各种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工作难度。但是,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认准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14]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定力,是在把握大势前提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而应具备的宽阔视野、战略睿智和坚定沉着的行动能力。保持战略定力,是应对复杂深刻的国际形势变化,在乱局中保持清醒、在变局中抓住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历程中不断修正错误、夺取胜利的宝贵经验。所谓“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即要沉得住气、稳得住神,不为外界所扰,不为一时利益得失而改变目标和方向。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风险与挑战,能不能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是检验政治品格的试金石,也是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压舱石。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以我为主,把握战略主动,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高发展改革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15]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辩证统一关系,体现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过程。顶层设计关注的是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强调的是改革的系统性、前瞻性,着力点在制度设计、整体谋划;摸着石头过河是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索,洞幽烛微,以小见大,稳中求变。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前提,通过顶层设计,能够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摸着石头过河提供科学依据;摸着石头过河是顶层设计的实践基础,通过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避免顶层设计走弯路、入歧途。

发展改革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注重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聚焦重大规划、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等,加强总体研究和整体谋划,切实增强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配套性,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着眼于“摸准石头”“下接地气”,大兴调研之风,深入开展经济形势调研、返乡调研,积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利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对接发展所需、符合民心所向、根除顽症痼疾、落地开花结果,同时鼓励试点先行,支持地方在相关领域因地制宜开展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等多种方式加强经验推广。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既要科学谋划,寻求总体全面解决方案,注重顶层设计的宏观性、战略性,确保发展改革工作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精准契合国家战略布局;又要敢为人先、勇于尝试,深入分析主客观条件,不断探索实践,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

四、必须强化评估督导抓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落实,就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6]

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空招;千条万条,不去落实就是“白条”。评估督促的目的是抓落实,推动工作落地见效。抓好落实,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要靠艰辛的付出,要用实打实的力气,发扬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少说多做、少喊多练,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上,树立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鲜明导向,推动形成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要强化评估督导问效。用好评估手段,加强政策论证,充分评估政策预期影响,全面预估政策效应,更好地完善政策内容、实施办法和落实机制,有效把握政策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结合形势发展变化,开展事中动态反馈评估,对政策进行“回头看”和“再思考”,全面评价政策效果是否惠及人民群众,及时优化校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始终符合党中央要求。积极开展事后评估,综合分析工作得失、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敢抓落实、会抓落实的能力,根据政策效果对下一阶段政策设计提出意见建议,不断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落实情况和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落实落地情况,开展全面监督检查,充分运用约谈、通报等问责手段,推动问题整改,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无处藏身。通过完善政策设计、优化工作路径、理顺落实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效打通宏观政策制定到微观工作落实的梗阻,真正把中央精神的天线与基层实际的地线连接起来,推动形成上下一盘棋、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


[1]《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18页。

[2]《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0月29日),《求是》2016年第1期。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

[4]《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5]《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动力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7月20日。

[6]《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7]《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8]《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9]《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微镜头》,《人民日报》2019年5月23日。

[10]《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日。

[11]《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 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

[12]《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1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人民日报》2019年3月2日。

[14]《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 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2018年11月8日。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

[16]《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人民日报》2019年6月1日。

二、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党中央领导下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既发挥了市场经济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路径、方式。在所有制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让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在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相辅相成。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更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对劳动的重视和对劳动者的保护,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又防止两极分化,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发展改革部门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深入调整,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联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产权保护、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等改革,积极稳妥推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展城乡居民增收综合配套政策试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将效率和公平原则贯穿于收入分配各环节,实现初次分配效率原则的公平性与再分配公平原则的效率性辩证统一。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制度建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9]。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将“两个大局”作为谋事之基,强化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动趋势和联动机理,切实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以我为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建设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