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 第7章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第一节 抓住“牛鼻子”,发挥现代物流业基础作用 第二节 把握关键,坚持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物流业地位、现代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物流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扩大现代物流业开放和现代物流业托底经济保障民生等系列重要论述,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全面梳理、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做好“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针和关键所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把握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方向,聚焦物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明晰物流经济发展新模式,增强物流对重大领域服务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基础地位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现代物流业精准匹配国民经济供需关系,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链接全球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通过嵌入国际国内供应链产供销各环节、产业链上下游全链条,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开放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成为服务连接生产消费的重要纽带、支撑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和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

一、现代物流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

现代物流业连接一二三产业,兼具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特点。现代物流业对生产、消费的串接纽带作用通过嵌入社会化大生产、供应链产供销各环节、产业链上下游全链条得以实现。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在供需对接匹配方面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水平,有效促进产业跨界和协同发展,强化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成为推进供需精准匹配、畅通国民经济运转、提升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消费之间的重要纽带,成为服务内需经济产业社会大循环的重要保障,以及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性竞争优势领域。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贸易的严峻形势下,加快现代物流业嵌入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对畅通国内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物流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并将物流与公路、铁路、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并列,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了物流的基础性和准公益性地位。物流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底层网络运行系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先行领域和战略支撑,对实施国家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根本要求,物流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高效稳定运行的应有之义。要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内涵,以全要素整合、全周期协同、全方位融合、全链条畅通为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提质增效、优化升级、绿色安全、融合共享、改革创新五大着力点,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增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构建形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国际物流合作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我国一直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开放中谋求更高质量的合作,寻求共同发展路径。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的国际物流业务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层面,存在特殊商品存储能力不足、质检规则不统一、沿线作业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的制约,除此之外还有安全保障、语言障碍、气候问题等。如今,经过长期不懈的技术攻关、协调沟通、投资建设,已经能实现不同产品“门到门”式提货、配送、运输、仓储、分拨、报关报检、金融等一体化物流服务。通过国际物流领域合作,众多国家积极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中。2019年,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会商建立执法合作联络机制,推动提升“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安全保障能力与水平。以国际物流合作为切入点,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策、制度、金融等方面展开更深层次、更广泛的交流合作,为世界提供了更多优质的中国产品和服务。同时,我国企业依托物流升级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更深更广地开展全球贸易投资活动,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出巨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有利于中国。现代物流业通过嵌入国际产业链、贸易链和服务链,将培育我国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提升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本土企业科学谋划和主动参与国际循环,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施全球化布局。现代物流业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也就为国内经济循环创造更多机遇,提供发展外部动力,有利于国内循环畅通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当前在应对逆全球化思潮发酵,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不稳定等严峻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论述,为科学应对世界经济新变局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现代物流业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提升国家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引领作用。面向“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明确推进现代物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总体要求和关键路径,巩固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增强供应链发展新动能、提升物流服务供给品质、畅通物流运行链接环节成果,持续深化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物流要降本增效

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虽然产业结构偏重和布局不合理、经济运行中大宗物资中长距离运输规模较大、跨区域产业分工及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客观因素是造成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偏高的重要原因,但从现代物流业自身发展看,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不畅、结构不平衡不合理、网络发育滞后、规模不经济,叠加不完善的市场、产业、政策、环境等,也是造成物流运行效率损失、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

同时,受发展阶段、生产组织方式等影响,以及对物流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我国传统生产、流通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取自营物流方式解决物流问题。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倾向于自建仓库、自营车队、自行安排运输来满足自身物流需求。这种传统的方式不仅增加了企业投入成本,而且由于单个企业物流需求规模较小、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往往会造成仓库、车辆闲置,货运车辆不满载运输或空驶,物流效率低,并推高全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现代物流业理念的产生和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兴起,为生产、流通企业外包物流业务提供了条件,突破了自营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对跨区域产业布局发展的巨大阻力,将分散在不同企业内部的物流需求整合起来,将产生于不同时间的物流需求平衡起来,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物流需求匹配起来,将全部物流服务环节集成起来,以专业化运作实现物流活动集约化、规模化,极大提高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对深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要融合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已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现代供应链新阶段。加快培育供应链发展新动能,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对促进我国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和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敏锐把握互联网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的规律,要求创新发展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

现代供应链联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塑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形成具有引领性的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一方面,要针对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等提高产业供应链服务能力,积极引导传统物流、商贸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大力培育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完善质量管理、追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物流服务、分销执行、融资结算、商检报关等一体化服务。另一方面,要推进物流与生产深度融合,鼓励物流、商贸企业与生产企业通力合作,准确及时传导需求信息,加强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引导生产端优化配置生产资源,按需组织生产。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供应链需求集并整合,深化供应链与智能生产、金融、信息等发展要素融合发展,系统构建信息、营销、售后等个性化服务体系,以及电子商务、金融等社会化协同体系,搭建集中采购、共同仓储、统一配送、协同营销、信息联通等环节一体运行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服务平台以供应链运行为依托,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紧扣制造业上下游、产供销流通环节商流、物流要素价值,创新金融支持路径和模式,激发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融合发展和价值利用,成体系推进供应链流动性要素嵌入实体经济,整体提升供应链增值服务能力,以及产业链运行效率和质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物流要提高服务水平

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经济、产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效率。更高效率是获取更高质量服务的重要手段和前提,体现为物流服务的组织效率和设施效率等方面。其中,组织效率重点在于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的组织模式和多方式、多区域、多领域协调发展机制;设施效率重点在于实现多式联运等物流操作过程的设施装备无缝衔接,以及满足智能化组织要求的设施设备智能连接和自动化。

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是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为高品质、高效益,即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消费规模及品质双升级需求,提供安全高效、成本相对可控、通达全球的高品质服务;满足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需求,提供创新驱动、赋能制造业的全球供应链服务;满足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需求,提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物流服务。

推动现代物流服务转型升级,需要加快服务、组织、技术创新,转换现代物流业发展新动能;加快方式、市场、区域协调,推动现代物流业高效率发展;推进城乡资源双向共享,统筹现代物流业均衡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物流技术应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服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点推动物流服务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围绕消费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强化物联网技术、共享经济、无人机(车、仓)、快递周转箱、大数据、云计算、跟踪技术、信息查询技术、快递组织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扩大高质量物流服务供给。

四、物流要畅通运行环节

物流各环节有序衔接和顺畅运行是现代物流业提供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服务的基本前提。近年来,我国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为畅通物流大通道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物流微循环、“最后一公里”等环节仍存在不少“堵点”“痛点”“难点”。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地区阻隔交通造成区域物流通道中断,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对此,“十四五”时期要加以重点关注和推动解决。

多式联运是体现综合运输服务效率及效能的主要运输组织形式,也是打通区域物流大通道的重要方式。我国货运总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但公路、水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缺乏统筹衔接,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不畅,市场缺少具备整合能力的多式联运经营主体,信息资源共享不足、能力缺乏,标准规范和运输服务规则不协调,多式联运效率不高,要明确跨区域、跨流域、跨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总方向,为提高现代物流业运行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畅通物流运行全链条是经济社会运行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本保障,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补足设施衔接短板、保障运能等方面综合施策。要以铁路市场化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各运输方式间协调联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以服务创新和价格机制为手段,大力推进铁路货运市场改革和运输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发展,培育有竞争力的多式联运经营主体。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设施装备补短板和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统筹城市群跨区域物流设施建设,按照成本效率特征和合理辐射半径,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化、城市配送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物流系统,加快补足中西部地区物流网络设施短板。在此基础上,打通物流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联通、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稳定供应。

现代物流业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强辐射的物流服务,引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跨区域融合发展,横向串接牵引供应链全过程、纵向贯通产业链全链条、全面融入价值链全生态,积极引导产业跨区域布局和均衡化、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促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

物流是供应链运行的核心环节,通过嵌入供应链主导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要素保障、产业链配套、终端渠道开拓等产供销各环节,联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以实现对供应链上下游、跨区域精准匹配、高效对接和组织重构。

现代物流业横向串接牵引供应链全过程、纵向贯通产业链全链条的优势,叠加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的网络规模化效应,使得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和核心环节产品企业为牵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实现上下游产业产品集中生产以及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各种相关机构集聚发展成为可能,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与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相比,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产业集群通过空间集聚而形成的持续竞争优势,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通过物流嵌入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产业集群,正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要按照现代产业组织模式,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供应链服务体系,营造产业集聚扩张发展环境,促进相关产业要素与现代供应链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打造以物流服务与供应链组织为主导,集贸易、金融和信息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组织中心,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推动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

(一)全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加强跨国界、跨区域的产业联动和产能合作,探索新形势下国家对外开放的新模式,提升我国经济产业纵深发展潜能和国际经济贸易能力指明了方向。对此,要强化现代物流业战略支撑作用,着力加强跨国界、跨地区、跨方式国际产能及现代供应链协同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互联互通,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开放通道,强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中的物流支撑,畅通大通道、服务大经贸、带动大产业、深化大合作,推动打造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城市群等打造国际国内主干经济走廊,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筑牢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基础。

(二)推动东、中、西、东北板块融合互动

总体看,我国已形成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格局,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对外开放度等存在差异,造成我国区域间客观上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差。对此,发挥现代物流业网络化、均衡化发展优势,统筹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等四大板块之间融合联动,促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扩大我国发展回旋空间、形成梯度推进和持续增长动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按照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力度、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要强化现代物流业支撑效能,着力补足西部地区物流短板,强化内外联通开放物流通道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加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东北地区进出关物流通道运输能力,提升综合物流网络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中部地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地区的物流通道能力,提升综合物流枢纽服务功能;优化东部地区物流运输结构,创新物流服务优质供给模式,率先建成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

(三)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1]。推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从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律和组织特征看,建立在均衡基础上的网络化、通道化运行,是其最大限度发挥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以物流通道及供应链组织服务为牵引,补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短板,加快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引领,创新物流服务组织模式,营造消费需求和产能规模供给精准对接的物流服务环境,强化物流引导区域间产业布局重构能力,积极引导产业沿骨干物流通道、围绕国家物流枢纽进行布局,推动区域间网络化、规模化、均衡化、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直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三、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2];在重庆调研时指出,重庆完善各个开放平台,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3];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4]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物流通道运行条件的不断完善,以及中欧班列等运输组织方式的革新和实践,内陆地区正迎来由经济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对上述内陆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提升物流组织水平、发挥好辐射国际国内作用提出新要求。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内需崛起形成的超级大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展跨国界、跨区域国际国内产业联动和产能合作,要求“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利用自身产业基础和辐射扩张能力,构建效率高、成本低、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业服务体系,建成若干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组织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组合式枢纽节点,形成若干具备区域整合和辐射能力的产业组织中心。因此,内陆地区国家物流枢纽将成为内陆地区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重要机遇和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突出了创新引领、加快物流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性和发展要求。通过强化以物流要素集聚为基础和手段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加快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贸易流通等融合,将直接推动高效发展物流枢纽经济,培育城市经济增长点;捕捉服务新需求,融合孕育“物流+”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物流基础设施迭代更新,创新基建投资运营发展新范式;再造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为物流经济在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创新发展模式夯实基础。

一、发展物流枢纽经济,培育城市经济增长点

国家物流枢纽是打造区域产业组织中心、发展枢纽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以国家物流枢纽为主要载体的区域资源整合步伐,对接骨干物流通道,适应面向区域扩大辐射的物流需求特征,以辐射枢纽周边地区为主要方向,深化区域集疏运网络建设,提升枢纽信息化、规模化、网络化组织能力,积极培育发展枢纽经济,打造供应链和产业组织中心,可以促进相关产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分散消费需求与产业规模供给在国家物流枢纽实现精准对接,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发展枢纽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统筹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发展。这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辐射广、成本低、效率高、网络强的优势,带动区域农业、制造、商贸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形成各种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经济,不断提升枢纽的综合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以物流要素集聚为牵引,完善供应链组织方式,加快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人才等推动产业集聚扩张的高质量要素整合集聚,推动物流与实体制造、商贸等产业在空间分布、价值链延伸等方面融合联动发展,创新发展枢纽经济等新业态,引导具有规模化物流需求、辐射能级高、具备扩张发展潜能和地方特色的制造业,以及线上线下、国际国内一体的商贸业态集聚,围绕枢纽集约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辐射能级,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实现枢纽、产业、城市一体发展,打造区域枢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发展枢纽经济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升中心城市、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综合承载力体现为一定时期内区域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支撑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重要空间载体。这意味着,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将进一步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主要空间载体,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内陆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区域靠近和直接服务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具备面向强大国内市场进行产业对接和辐射分拨的成本效率优势,需要进一步提升物流、产业、消费、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为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复工复产和国内市场培育提供发展新动能和市场新空间。

二、捕捉物流服务新需求,孕育产业发展新业态

着眼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基础,在枢纽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专业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与经济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提供高效、创新、规模供给,推动物流与各产业融合联动,有效捕捉区域物流服务新需求。强化辐射功能,捕捉产业市场开拓引致的增量需求,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嵌入区域产业链、商贸链、服务链,推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增大辐射能级及范围,做大市场规模;围绕产业扩张,营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辐射区域、覆盖全国、联通国际国内,扩大既有产业辐射范围、市场规模,实现需求拓展和扩大培育产业。强化供应链管理功能,壮大产业集群发展引致的增量需求,挖掘既有产业潜力,针对具备雄厚产业基础,且具有产业链延伸价值、扩张服务区域及全面发展潜力的产业,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和供应链管理,完善供应链发展环境,以物流为牵引,推动存量产业供应链嵌入、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三链”融合,提升产业辐射国际国内成本效率优势和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高质量规模扩张,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产业扩张增量需求。加快推动产业布局和协同发展,捕捉增量产业扩张需求,完善产业引进与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培育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通过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链接产业与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改善物流环境,吸引与物流具有较强亲和力的增量产业入驻,形成“无中生有”型产业增量物流需求。

在此基础上,利用平台经济发展的价值创造功能,加快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集聚融合发展,在既有传统运输、仓储、装卸等基础上,推动物流业态升级和价值链延伸创造,加快“物流+制造”“物流+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物流+旅游”“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物流+供应链”等模式发展,培育产业物流、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物流信息、交易结算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进一步延伸物流供应链,推进“通道+”经济一体发展。依托骨干物流通道等对外联系大通道,密切与通道沿线主要城市和枢纽产业联系,形成基于产业链链接关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通道经济走廊,培育发展通道物流新需求。重点引导物流通道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干线辐射能力,针对性强化区域物流网络融合,营造区域产业共用的整体物流服务环境。聚焦支持沿通道特色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深化供应链整合服务,形成产业协作规模效应与互补发展格局,推进区域一体化落地实施。

在场景方面,重点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智能升级,打造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及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物流应用场景,建设智能化、无人化园区。完善“新能源车制造+城市配送应用”发展新模式,推动新能源车物流场景应用、城市配送管理、智能调度物流发展等物流服务与新能源车制造一体互促、融合联动发展。推动智能城市配送系统与新能源车制造租赁、充电桩等建设融合发展,推广无人车配送在社区场景应用。推动冷链物流与冷链加工、冷链装备制造等产业联动发展,培育冷链车辆、冷链列车、冷链船、冷链仓储、冷链集装箱等冷链装备制造产业以及农产品冷链加工产业。

三、推动设施迭代更新,创新基建投资运营发展新范式

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打造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应用场景,推进物流设施迭代更新。加快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物流枢纽、铁路、公路、民航、港口等相关领域应用,加快既有物流网络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云、网、端等智能物流基础设施新建,发展智慧国家物流枢纽、智慧铁路、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机场等,推动物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应用,以及与经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加强窄带物联网(NB-IoT)在桥梁、隧道、枢纽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部署应用,推动自动化仓库、自动化码头等智能设施优化应用。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推进智慧物流嵌入工业互联网系统,打造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一体的产业互联网新动能。构建物流基础设施及运行大数据中心体系,创新打造基础设施运行和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多元化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云上物流服务系统”。以智慧、数字物流为支撑,引领智能生产、智能工厂和智慧物流一体发展。推动相关场景应用。如“充电桩+新能源车制造+城市配送”一体发展;加快推动无人车配送在高校、社区等场景应用。

顺应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大融合趋势,着眼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发展要求,创新要素投入方式,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共享融合发展。一方面,推进两者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空间共用,充分利用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和经济要素资源,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和要素连接,加快推动实现“新”“老”基础设施资源“一张图”、规划布局“一张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牵引作用,加强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

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型基础设施的迭代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规模更大,涉及产业更广,所需投资更大,突破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规模和投资范围,高昂的建设成本和融合的设施形态必然要求创新投资运营模式。要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健全财政信贷支持、风险可防可控的长效机制,从制度源头重塑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资金运转体系。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积极引导企业、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为投资建设提供更多便利。在投融资机制上,探索政策资金转化成产业资本,通过政策导向调动民间资本,建立产业跟随的新机制,通过联合相关部门推进、政企协同,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部署建设和融合应用的互促互进。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提高投资质量和资金利用效率,降低金融风险。

四、再造竞争新优势,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现代物流业对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要深刻认识供应链整合、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等“三链合一”发展,对于融入全球经贸产业格局的重要作用。以强大国内需求和庞大国际采购能力为后盾,利用国内电商、快递、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等方面已形成的先发与规模化优势,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国际航运、中欧班列等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形成与我国经济规模匹配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强化国际物流及供应链企业品牌建设和竞争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拓展与优化全球物流网络布局,提升我国商品国际供应链成本效率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在形成全球化竞争新优势方面实现突破。

争取国际供应链组织服务主动权,提升全球价值链获利能力。发挥强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以我国内需为导向的全球供应链组织体系。立足14亿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规模化需求,建立涵盖商品源头采购、生产制造、商品贸易、国际运输规则和标准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体系,重点在市场定价、贸易规则、商品标准等方面争取主动。以“一带一路”陆上经济走廊为重点方向,在巩固以海洋贸易为主的国际供应链整体格局基础上,积极探索在运输规则、陆上贸易新规则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增强主动性,提升国际物流价值链获利能力。


[1]《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2]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9-10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

[3]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2016年1月4-6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7日。

[4]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2020年4月20-23日),《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