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第70章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的致辞》等文中引用

解读

2015年10月访问英国期间,习近平出席了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在致辞中,他引用《论语》中的这句话,希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职工们再接再厉,为中英友好事业添砖加瓦。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职工,为介绍中华文化、沟通人民心灵、搭建友谊桥梁倾注了大量热情和心血。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文化、传播中国价值,更多人认识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从而走近中国、理解中国。这也是教育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自2004年开始创办,截至2017年12月,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课堂,各类学员累计916万人。在孔子学院带动下,67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或汉语专业,全球汉语学习者达到1亿人。通过人文交流,中华文化的精华正在对世界各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奇妙的影响。

原典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释义

《论语·述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次,孔子对弟子公西华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当有人把孔子奉为圣人、仁人时,孔子只承认自己做到了“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还提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既是孔子教育他人的准则,也是孔子自身行为的写照。

关于“学而不厌”,孔子主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并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关于“诲人不倦”,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贡曾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颜渊也感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孔子为了教育而终生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从不厌倦,体现的正是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风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