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讲党史故事 > 第67章

“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故事原委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时说:“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故事延展

中国改革发轫于农村,而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则是1978年由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拉开的。

“大包干”的初衷

1978年,梨园公社是凤阳县最穷的公社,小岗生产队又是这个穷社中最突出的穷队。1956年成立高级社以来,小岗一路走下坡:地荒、人穷、集体空,成了“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三靠”队。小岗全队20户,不管大户小户,户户外流过,能跑能蹦的人一律讨过饭。

土还是那方土,塘还是那池塘,怎么这光景一年不比一年呢?当时,地方上流传着一些说法:队长哨子吹破嘴,催人下地跑断腿,喊了半天人半数,到了地里鬼混鬼。晚上工,早下工,到了地里磨洋工,反正记的一样工。辛辛苦苦干一天,不值一包“光明烟”。当时的“光明烟”一包也不过两毛钱,可对于靠种地干活的小岗人来说,还是奢侈。

干多干少都一样,农民渐渐失去劳动积极性。再加上生产上的“瞎指挥”,搞什么“十里芋峰岭,五里菜花香,千亩水稻方”。结果呢?是“十里芋峰岭变成大草荒,五里油菜地未收半‘土缸’,千亩水稻方没收多少粮”。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县、区、社、大队有38人到小岗搞过工作队、宣传队。每年最少1人,最多18人。搞得生产队干部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全队17个男劳力,先后有15人当过队长、副队长。20户人家户户都当过干部。“算盘响,换队长”,台上的压台下的,台下的捣台上的。斗来斗去,人心斗散了,土地斗荒了,粮食斗少了,社员斗穷了,集体斗空了。

18个红手印

穷则变,变则通,分田到户成为当时小岗人能想到的唯一出路。1961年和1965年,凤阳曾先后两次实行了极其短暂的责任田和自留地,每家仅有的半分地的产量竟超过集体一亩地的很多倍。

1978年11月24日,小岗生产队20户人家中的18户在“分田”秘密协议上按下了手印。尽管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很可能被定罪坐牢,但穷极了的小岗农民已经顾不了太多。这份“生死契约”内容非常简单:“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由于当时气氛紧张,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生死契约”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有错别字。

一开始谁也不敢分田到户,只说是分田到组。但就像切西瓜,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胆子越来越大,“西瓜”也越切越细。不管到组还是到户,地一开始分,就踩不住刹车,最后全队517亩地,按人分到户,10头黄牛评好价,两户一头。

分地当年,粮食就丰收。小岗人回忆:那年景,家家过门墩都有粮食,直堆到屋坝子,上报的数字是13.3万斤,那还是保守的说法,事实上都有18万斤,光花生就收了3万斤。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年过年,小岗生产队里杀了19头猪,再没有一个小岗人出去要过饭。

“红头文件”的诞生

靠着“分田单干”,解决了小岗生产队20户人的温饱,时间不过一年。这个“奇迹”当然是纸包不住火,一下子在周边几个生产队烧了开来。这厢谷满粮仓,那厢仍旧饥肠辘辘,那些一年前还是难兄难弟的生产队跃跃欲试,想跟着小岗学“分田”。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表述: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尽管上面三令五申,可是1979年秋种,一些地方还是采取了“瞒上不瞒下”的办法,学习小岗。一夜之间,田划开了,牛分好了,鸡一叫就下地种麦了。“只要允许那样干,吃亏讨巧不在乎!”穷苦的农民忽然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这时的小岗村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仓廪实而知礼节,没饭吃的时候,小岗村带头把地分了,那时多半靠着本能,不计后果,不想退路,也实在是没路可退。可现在,吃饱了肚子的小岗因为踩上了政策的“禁区”,成了众矢之的。小岗人回忆:“上面一度断了补给,八大粮、棉被、面粉都不给了。江苏农村还在地里竖起大牌子,写着‘坚决反对分田单干’,隔着一条河反对我们。”

1980年1月,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来到了小岗生产队。万里看了以后说:“你们这样干,形势自然会大好,我就想这样干,就怕没人敢干。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现在有人批我们小岗‘开倒车’……地委能批准你们干3年,我批准你们干5年。只要能对国家多贡献,对集体能够多提留,社员生活能有改善,干一辈子也不能算‘开倒车’。”

1980年5月,邓小平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同年9月,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三靠”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

小岗人终于等来了让他们安心、踏实的“红头文件”。人们感叹小岗人的幸运,无意间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而这种自下而上的呼吁迅速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支持,这对自觉的农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故事启迪

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事例。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篇章。当前,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出路还是靠深化改革,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主要方向仍然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要保持当年小岗人那种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的劲头,坚持改革,勇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把改革深入推进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