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 > 第64章

第二节 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第二节 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强国必须强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

一、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明确军队建设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建军治军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各个历史时期,党都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明确提出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引领我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建设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军队建设总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指引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确立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发出了“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时代号召,回答了为什么要强军、强军目标是什么、怎样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这个重大课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军治军的总方略,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根本引领。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听党指挥是我军建设的首要,是我军的命脉所在。这一条丢了,其他工作再怎么做,最终也会全盘皆输。我军能够无往而不胜,最终战胜一切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压倒,关键就在坚决听党指挥这个建军之魂、强军之魂。这是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宝,也是一切敌人最惧怕我们的一点。新形势下,必须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做到保持一致、维护权威、听从指挥,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必须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如果军队在战场上打不赢,那是要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的。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军素以能征善战著称于世,创造过许多辉煌的战绩。但能打胜仗的能力标准是随着战争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从这些年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遂行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的情况看,我军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有些方面差距还在拉大,有些方面短板和弱项越来越明显。新形势下,必须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更加坚定自觉地抓备战谋打赢,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在长期实践中,我军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能否保持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关系军队生死存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关系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新时代必须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把作风建设作为军队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锻造铁的纪律,纯正部队风气,巩固发展良好内外关系,确保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与党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是一致的,与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的全面建设思想是一致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于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

二、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和军队统帅,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战略筹划,提出了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的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

坚持政治建军。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松懈。我军之所以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战斗力,关键在于始终牢牢坚持政治建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态度要特别鲜明,行动要特别坚决,不能有任何动摇、任何迟疑、任何含糊”[1]。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关键是要达到“绝对”这两个字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的唯一性、彻底性和无条件性。不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必须同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不论平时还是战时,都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论党和军队重大方针政策还是具体工作部署,都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大是大非不含糊,小事小节不走样。二是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共产党人一直以来坚持以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为人生和工作信条,主动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自觉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各个环节,这是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长期坚持。

坚持改革强军。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整套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有重大创新突破、体现我军特色的改革设计破茧而出。打破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调整组建五大战区、五大军兵种、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变动最大的一次,是一次结构性、革命性的体系重塑,对于我军的建设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大变革大重塑,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新时代要继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坚持科技兴军。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都会引起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历史经验和实践探索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武器装备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要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掌握主动、占据高地、立于不败,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提高科技创新对军队建设和战斗力的贡献率,只有把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有效应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

坚持依法治军。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纳入依法治国总体布局。他强调:“整个国家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军队法治建设不抓紧,到时候就跟不上趟了。”[2]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军,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首先要让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使全军官兵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法律必须被遵守,法治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要在全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训练纳入部队教育训练体系,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强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官兵把法治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要让铁规生威、铁纪发力,纪检、巡视、审计部门要利剑高悬,履行好监督职能。通过有效的法治监督,把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搞严实,确保按规则正确用权、谨慎用权、干净用权。要使治军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实现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转变,从单纯靠习惯和经验开展工作的方式向依靠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从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方式向按条令条例办事的根本性转变,在全军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的良好局面。

三、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政治要求和殷切期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军官兵推进强军实践的行动号令。

人民军队担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我国安全的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由大向强、将强未强之际往往是国家安全的高风险期,我们越是发展壮大,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就越大。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3]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军事手段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保底手段,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打赢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能力。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军必须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拓展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使命任务,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军全部价值之所在。这要求全军强化使命担当,增强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提升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能力。

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大势,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带领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引领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这主要体现为:重振政治纲纪,坚定不移推进政治整训,有效解决了弱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突出问题;重塑组织形态,大刀阔斧全面深化改革,有效解决了制约我军建设的体制结构的突出问题;重整斗争格局,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有效解决了军事力量运用方面的突出问题;重构建设布局,创新发展理念和方式,有效解决了我军建设聚焦实战不够、质量效益不高的突出问题;重树作风形象,强力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有效解决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突出问题。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根本在于习近平同志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和军队统帅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着强军实践,升华于强军实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建军治军强军的根本成就。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把握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出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这就是: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与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相一致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强军的战略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加快强军建设步伐的决心和气魄。全军要牢牢扭住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任务,聚力攻坚,紧抓快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如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抓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必须找准战略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一是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打通联合作战全系统全流程指挥链路,带动全军联合作战能力提升。二是构建新型军事管理体系,完善“需求—规划—预算—执行—评估”的战略管理链路,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和我军建设质量效益。三是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统筹各方向各领域建设,统筹作战力量、支援保障力量建设,推动我军力量体系整体提升。四是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坚持以训促建、训用结合,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五是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强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建设水平整体跃升。六是构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提高武器装备质量和体系结构科学化水平。七是构建现代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对政策制度进行系统谋划、前瞻设计、整体重塑,营造约束有力、激励有效的制度环境。八是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系,逐步实现国家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同时,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完善和落实军人荣誉制度体系,加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凝聚起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大力量。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16页。

[2]《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5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